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4(1 / 3)

3

教學越簡單越好

《邢台日報》教育周刊(20121213)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麵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有一個前提就是首先要保住青山綠水、生態發展,過去,我們急功近利不顧一切抓經濟,欠下了嚴重的生態債務,今天,是要還這筆賬的。新一屆市委領導高瞻遠矚果斷提出:“還邢台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我的理解是該幹什麼,應該幹什麼,幹成什麼樣,應該幹成什麼樣;一切以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切從本部門的實際出發,一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最終達到自然和諧、實現人生幸福。教育作為最高的民生願望,理應矗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端,理應成為人們追求理想,實現人生價值的載體,但人們變本加厲的厚望使得教育不堪重負,也使得學校苦不堪言,更使得孩子疲憊不堪。其實,就學校教育來說,本來是培養完完整整的人,在此前提下開展教和學的活動,然而可怕的教育現實斷章取義隻關注了老師的“教”而放棄了學生的“學”。教師教什麼重要,學生學什麼不重要;前提是教師教什麼可能考什麼。於是學校裏教師成為教學主體,學生成為教學容器,你能夠學多少完全取決於容器大小。

教什麼學什麼,教多少學多少

我越來越多地發現,現在的孩子不會學習了,在家裏要靠家長催促著學,在學校裏要等老師布置任務。現在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教什麼學什麼就是聽話的學生,教多少學多少就是優秀的學生。學校把他們當成了學習的容器,教學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於容量的大小。他們缺乏主動性,特別是缺乏自學意識,沒有老師的時候無所適從的,或者幹脆等待老師。我覺得,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當引導和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非依賴行為。《彖傳》裏有一句,“不是我去求蒙昧的兒童,是蒙昧的兒童來求我,這表示心意相互呼應。”我們的教育改革呼喊了多少年,想了多少辦法,“從要我學,到我要學。”不就是希望達到“心意相互呼應”的效果嗎?但為什麼總達不到這個效果呢?是因為孩子接受教育的開始沒有準備好,應歸罪於大人的“功利”思想。如果說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那麼教育最應當、最需要生態。你看,孩子們在童蒙狀態,他們自知有所不明,所以要來求我們,這時大人告訴他們不就得了,然而,我們答非所問,卻要告訴孩子長大了要有出息,難了!孩子立刻被搞得一頭霧水,從此背上了“出息”的負擔;有的一生也沒有弄出個出息來。我多次提到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把應該教給學生的都教給他們,不該教的留給他們自己去悟,就像童蒙,他們問你什麼你就認認真真地告訴他們什麼,你一定不要告訴他們你想要的“出息”,你應當慢慢地等待他們,等他們把應該知道的都弄明白了,到時候你要的那個小小的出息自然會有的,或許還會給你帶來大大的驚喜呢!

為學而教,為學而研

我一直想把“教學”反過來,改成“學教”,但這兩個字反過來容易,但這個理反過來就難了。教學是職業,是教師的職業;學教也是職業,但它比職業的範圍更廣了,成了事業。如果老師能夠做到為了學生的學而教,那麼他們起碼有了愛心,有了愛心的教學活動才稱得上教育。假如老師不去研究孩子“學”的變化,因材施教,而專注於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專注於僵化死板的教科書和參考書,專注於來自上麵那些飄搖不定的課題,那麼一切的教學都無從談起。羅素在《幸福的秘訣》中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兩台製造香腸的機器,他們結構精美,專用來將豬肉製成鮮美無比的香腸。其中一台機器對豬肉保持著不衰的熱情,並生產出無數的香腸;另一台則說:‘豬肉和我有什麼關係?我自己的工作比任何一塊豬肉都要有趣和神奇得多。’它拒絕了豬肉的光臨,開始研究自己的內部。而一旦豬肉被剝奪,它的內部便停止了運轉,它越是研究,這內部對它來說似乎越發的空虛和愚笨,所有這些進行過美妙轉換的部件竟紋絲不動了。它真不明白,這部機器究竟能做什麼。這第二台製腸機就像失去熱情的人,而第一台則好比保持著熱情的人。”教學更是如此,富有熱情、熱愛學生、心意呼應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