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少說多做看行動
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朱熹曾為孔子的“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樣作注道:“世難行,故要做;言易出,股要謹”意思都無非是告誡人們要謹慎的想問題,辦事情,善於把語言化為行動,切忌向別人許下了海口,卻又不去做,不去行動。
我在學校遇到過這樣的老師,雷聲大,雨點小,什麼事情先說了,可是呢,最後卻沒有做。有些老師承諾著要完成某項計劃,可是到頭來還是不能堅持到底,典型的“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有這麼一則故事:
莊子家裏窮到揭不開鍋了,有一天,他無奈之下硬著頭皮到監理河道的監河侯家去借糧。
監河侯見莊子登門求助,爽快地答應借糧。他說:“可以,待我收到租稅後,馬上借你300兩銀子。”
莊子聽罷先是非常生氣,轉念一想之後對監河侯說:“我昨天趕路到府上來時,半路突聽呼救聲。環顧四周不見人影,再觀察周圍,原來是在幹涸的車轍裏躺著一條鯽魚。”
莊子歎了口氣,接著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據稱,這條鯽魚原住東海,不幸淪落車轍裏,無力自拔,眼看快要幹死了。請求路人給點水,救救性命。”
監河侯聽了莊周的話後,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鯽魚。
莊子白了監河侯一眼,冷冷地說:“我說可以,我告訴它,等我到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請他們把西江的水引到這兒來,把它接回東海老家去。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說:‘眼下斷了水,沒有安身之處,隻需幾桶水就能解難,你說的所謂引水全是空話大話,不等把水引來,我早就成了魚市上的幹魚啦!’”
這就是成語涸轍之鮒的故事。莊子兩千多年前諷刺的現象,到現在一樣普遍存在。
臧克家有一篇名為《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聞一多曾經說過得兩句話,“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做了再說和做了不說,表現聞一多先生學者的方麵,讚揚了聞一多先生的實幹精神和謙虛美德。說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正是憑借著這樣的精神,聞一多不但成就了他的人格,更成就了他的事業。
現實生活中,隻要我們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說,別人也會知道;如果不做,就算是我們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用的。一句古話——行百裏者半九十,更重要的更難的是落實。作為一所學校,所有的成績不是用嘴吹出來的,學校的教師們就是要養成埋頭實幹、少說多幹的良好習慣。我時常在開會的時候這麼教育教師們,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謹記,要保持言行一致,隻要說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說,而更為關鍵的是想好了,就應當去做,去行動。如此,你才能成為做實事的行動家,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老師心中的好同事。
教育要慢下來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對待孩子都如農民對待莊稼一般,我們在選擇好農時、季節、種子以後,表現出極大的耐心,我們天天到麥地裏望著麥田急不可耐地盼啊盼啊的,什麼時候才能收割啊?如果我們把這些期盼變成我們的行動,澆水、施肥、鬆土、除草、滅蟲等等,我們從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風吹日曬的,一分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投入、一分收獲,你會看到,等到了麥收的季節正如你所付出的一樣的結果。
然而,現在流行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就像一個正常的人突然生病了,立刻心急如焚,茶飯不思,胡亂投醫,恨不得藥到病除。正因為如此,他們上了許多當,受了許多騙,花了許多冤枉錢,浪費了許多時間。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夠清醒,你就會尋到許許多多的辦法來;如果你能夠沉下心來,耐心,理智地進行治療,你就會早一點痊愈;如果你平時多花一點工夫,早做準備,你就不會因為病來了而手忙腳亂的。
教育亦是如此,急不得。專家認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反映了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孟子說過,“其進銳者其退速”孟子認為,揠苗助長,操之過急違背規律。比如有些萌芽,你每天給它澆適當的水,它就會很快地成長。相反,如果一下子給它澆很多水,不但不會起到灌溉的作用,還會把它淹死。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應如此,一般要經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首先是完全由父母來管理和約束,第二階段就是由老師和學校來管理和教育,到最後達到某個階段時則是學生自己管教自己,那時已經養成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