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勤奮是做人的本錢
早上當你不願意起床時,你應當這樣想:“我給自己下了命令,從今天開始五點起來跑步,如果我今天不想起來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後天,哪一天才算今天呢?”我也沒有給自己下過起床命令,說幾點起來沒有猶豫過,所以我沒有這樣的體會,沒有覺得起床是多麼難的一件事。當然,在嚴寒的冬天裏躺在被窩中是比較舒服的。天明了還是不願意起來,再小睡一會,五分鍾也算,這大概算是一種溫柔的享受吧。我不知道你們想過沒有,人活著就有一種責任,起碼有一種養活自己和養育後代的責任;工作更是一種責任,像我們從事教師職業的責任不比其他行業的責任,除了現在教育的責任,還有影響他們未來的責任。如果你把這樣的責任看得平平淡淡的,認為這也沒什麼、那也沒什麼,什麼都沒有了,那還有什麼呢?如此糊糊塗塗的人,怎麼能夠辦出清清楚楚的事。孟子說:“賢明的人用自己覺悟的道理來使別人覺悟,現在的人卻想用自己沒有想通的道理來使別人覺悟。”課堂上,老師自己還沒有清楚理解,怎能夠讓學生清楚理解呢?所以害怕聰明的學生提出問題來,即使提出來也不怕,他有自己的法寶:“這道題中考不考,我就不講了。”前些年,我聽過一個笑話:開學了,新生報到後班主任開始點名,點著點著發現一個古怪的名字不認識,他還不直接問這位學生叫什麼名字,等點完了,他就問:“剛才我沒有點到誰的名字?”同學馬上站起來回答:“老師,是我。”老師問:“那你叫什麼名字?”這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是小聰明,總有露餡的時候。講曆史的老師多數搞不清楚春秋戰國是怎樣一回事,總把春秋戰國混在一起講,如果講給小孩子就能對付過去,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也可以說這到大學裏才講,這樣孩子就可能等到大學再問;如果你是講給大人孩子一塊兒聽的,你就要說清楚究竟是怎樣一回事,糊裏糊塗就交代不了了。那春秋戰國究竟怎樣是一回事呢?春秋戰國是東周的兩個時期,春秋時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戰國時期是前475至前221年,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情況,史學上成為“先秦時期”。如果向上推,周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再推到中國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平時克服點困難,早早起床把問題弄清楚、搞明白了再講給學生,你發現孩子的眼睛有光澤了,不再是一頭霧水了。而要做到清楚明白,無非像老百姓起早貪黑種糧食那樣,何愁事情辦不好呢?
《左傳》上說:“人生全靠勤勞,勤勞就不會貧乏。”古語說,勤力勞動可以克服貧窮,謹慎做人可以避免災禍。南北朝時期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重視農業生產,將它視為“資生之業”。《列仙傳》上說:“酒客作梁縣縣長,叫老百姓多多種芋,說:‘三年內有大荒。’後來果然應到他的話,因此梁民沒有餓死。”我不是梁縣縣長,我是校長,我也經常開導大家做各種準備,記得我說過:堅持鍛煉身體為老年做準備。如果有人說:“你看,我這樣年輕,我想死都死不了,我還需要準備嗎?”我是說,你們僅僅說說而已,我看到生活裏那些正在自殺的人,有的站在樓頂上高喊:“別過來!你再走一步我就跳了!”上吊的人把繩子捆紮在梁上但站在下麵哭喊著“對不起了”,但並沒有真的套在脖子上麵。我對這些全然不放在心上。我知道,他們活著時吊兒郎當的,卻拿死來嚇唬人。我常常拿自己鍛煉身體的事情舉例子,可是有多少人理解我的衷心呢!人都有一個惰性,誰喜歡吃苦耐勞呢?有多少人願意吃那些簡單的飯菜呢?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複雜化了,每天要肉蛋奶按比例搭配,蔬菜五穀補充維生素,吃多少糖、喝多少水,穿多少衣服。我覺得不可思議,我每天吃什麼、吃多少、穿多少都不重要,如果沒有書就過不下去了。我覺得老師平日裏要多多讀書,多多思考,多多實踐,才有資本、有能力、有實力迎接教育的變革。
古羅馬奧勒留說過一句話,當人們對一件事懷有一種強烈的愛好時,寧肯不吃不睡也要做好事情。我經常看到,那些起早貪黑的在大街上打掃衛生的環衛工,那些日夜不停的公交司機,學校裏勤奮的老師和愛學習的孩子,值班的保安,維修的師傅等等都是用自己的勤奮,忙碌得筋疲力盡;而一些悠閑的人們登山遊水也累得疲憊不堪。回望心路曆程,深深地嵌入人心的是:真誠,嚴肅,滿足,真情,善良,節儉,吃苦耐勞,不貪圖享樂。聖雄甘地向我們揭示了真理的含義:“真理就像一棵大樹,你越是悉心培植,越能結出累累碩果。真理就像一片礦藏,你越是深入追尋,越能發掘出無盡的珍寶。”我深深地感覺到,你越是勤勞,你就越是不知疲倦,你用勤勞和不知疲倦的雙手和心靈創造了人生的美麗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