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47(1 / 3)

46

做個有德行的人

《搜神記》裏有一個故事是說一位有德行的大商賈糜竺,有一次從洛陽趕回東海朐縣他的老家,離家還有幾十裏,看見路旁有一個漂亮的媳婦求他搭車。兩人一塊走了大約二十多裏路,漂亮媳婦即下車告別,並表示感謝,以實相告,說自己是上天派往東海的使者,此次東行的任務是燒掉東海巨富糜竺的家。糜竺簡直驚呆了。轉而求情,媳婦表示,既然是你家,我隻好例行一下公事,你速速回家把財物轉移出來,但我一定遵旨,要在正午焚燒你家房屋。切記!我還是說這句話,人一定得規矩點,幫幫別人,給人點好處,行點善、積點德,與人有利,與己有利,何樂而不為呢?

就像這個故事,假如這個糜竺是一個有一肚子花花腸子的浪蕩公子,心眼又壞,為人狠毒,更談不上樂善好施了,在孤寂的路途中,突然看到路邊冒出一個美人來,那他的眼裏還不蹦出火星子。如果做出了任何非禮的表現,那他的數萬家財和他的東海別墅將一同化為灰燼。隻是因為該同誌政治思想堅定,且人品純正、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公德修成,令天帝使者也出手相助,那人生還能有不知足的嗎?

我們都知道天地是最最公道的,天地之心,日月昭昭,普天之下一切生民,向善、修德、愛人、樂施,則如孟子所說:“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不若與人;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不若與眾。”由此得知,獨樂不如與人樂,與人樂不如與多人樂,與多人樂,不如與大眾樂,與大眾樂,不如與天下樂,樂在其中,其樂無窮。和諧世界,從樂開始。

智慧之光

一大早我在學校的亭子裏讀書,突然想到“靜中有動”的含義。我長年披星戴月地跑步,已經形成了習慣,感覺自己經常處於運動之中。有時候坐在亭子裏看書,內心裏麵似有一種跑欲,好像隨時就要跑起來一樣。試想,如果真的跑起來也隻是一念之間,如果你問我一念是多少,隻在一呼一吸之間也。如果真跑起來,那一定是沒有問題的,跑得很快、很好!

借著這“靜中有動”,我也想起“動中有靜”。我每天跑著步能夠想起許多問題,許許多多的事情在腦袋裏麵反反複複,有的我能夠記下來並寫到書本上,但有的稍縱即逝,難以捕捉。後來,我回想,那些記下來的東西往往比不上那些消失的靈感,要不然為什麼稱心靈的火花呢?一些稱得上火花的花,一閃即逝。而能夠長期留給我們的火,雖然是好東西,能夠取暖、燒飯,當然還能夠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但畢竟太平常了,沒有什麼新鮮感,所以我把這種火花稱為火之靈。就像春秋時期那位做車輪的工匠所說的:他長年累月製作車輪所掌握的得心應手的技能和達到的神妙境界的技術,就連自己的兒子也無法從自己身上學得到。

所以,孩子們的學習一定要看他們的狀態如何,狀態好,即使坐著也如動起來一樣;狀態不好,即使是動起來也無精打采的。人的靈性也如熊熊燃燒的火一般,從中閃爍的火花正如人的靈性的智慧之光。

不做聰明的傻瓜

我讀剛剛出版的學校簡報收獲很大,一是信息量大,二是真實性強。要說信息量大主要表現在一個快字,另一個是豐富;要說真實性強,主要在於課堂方麵的報道,除了圖片之外,另有11位優秀教師談“課改經驗與心得”,關於他們說的如何,我在簡報上作了一些簡短的感受記錄,但不可理解是評價,我是不評價的,為什麼?因為我生活在過程裏麵。

我說劉春亮老師是個概括高手,編寫的展示公約句句實用、朗朗上口;穀旭飛提出“人人都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得到發展”,不付出、缺少愛心的人說不出“人人”來;劉海晶天天被激情籠罩著,心靈深處都溫暖如春,她是一位活力老師;劉平坤老師主張探究,在動手中學習並快樂著;王軍華老師把學生當成貴人,因為她深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道理;張曉彤是個白馬王子,特帥,他說“提高展示檔次”;董明麗是語言美,注重過程的老師;馮海麗提“三個以”都是具體的辦法;馬炳秀在暢想中找到語文教學的意境美,我覺得當語文教師的最高境界是發瘋;董永芳“陽光女孩”激情老師,她說的展示標準我特別讚成;侯彩紅談到的“死對學、假效果”正合我提出的“真學校”的辦學方向,一切求真務實,才會是一所真實的學校。這11位優秀老師談得好,我就寫得好,寫得好心情會更好。我做事情不圖名利,隻求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大寶箴》裏寫道:“皇帝內廷重屋疊室、寬大無比,而帝王所居住的不過是一片狹小之地;他們卻昏庸無知,大肆修築瑤台瓊室;席前堆著山珍海味,而帝王所吃的不過合口味的幾樣;他們卻忽發狂想,堆糟成丘、以酒為池。”這又有什麼意義呢?這正是我所極力反對的。今天的人們生活富足了,買大房子,屋中隻有二三口人,充其量而已,又有何用處呢?惟教育教學乃心靈與心靈的對撞,就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