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辛亥革命?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曆了三次曆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第一次曆史性巨變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這對辛亥革命是一個很高的評價,解決了辛亥革命的曆史定位問題。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人們對於辛亥革命的認識是不夠的,往往講它的消極和失敗的方麵比較多,講它的曆史意義和對中國曆史的推動作用比較少。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有認識上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於1941年在延安《解放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其中講道:“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製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70年前講這番話的時候尚且如此,當年的青年現在如果還健在,總得九十來歲了,今天的青年對辛亥革命認識不夠也就不難理解了。
時代的原因:辛亥革命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統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並沒有得到改變,中國人民悲慘的境遇也沒有改變。所以,孫中山也常講“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在
民主革命階段,包括共產黨人在內的先進人士著重強調的常常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鼓舞人們繼續奮鬥去奪取勝利。因此,以前對辛亥革命不足方麵講得比較多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已經過了100年,中國人已經站立起來並且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回過頭來看,我們自然可以對辛亥革命的曆史功績作出更冷靜、更全麵、更客觀的評價。
把辛亥革命看做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曆史性巨變,它的主要曆史功績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這是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對於辛亥革命的表述。但是這句話似乎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說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說它在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上提出了新的目標。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到的苦難實在太深重了。中華民族在古代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但是到近代卻大大落後了。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曆史的開端,因為從那時起,中國開始喪失作為一個獨立國家擁有的完整主權和尊嚴,走上了聽憑外國殖民者欺淩和擺布的半殖民地道路。此後,中華民族逐漸陷入苦難的深淵。當時,壓在中國人心頭的有兩塊巨石,一塊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塊是清政府的反動腐朽統治。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並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此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劇。親曆過這場事變、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吳玉章曾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它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隻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這是多麼大的恥辱啊!。。我還記得甲午戰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的時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經痛哭不止。。我們當時悲痛之深,實非言語所能表述。”可見甲午戰爭的震動和影響之大。
但是事情的發展遠未到此為止。1897年冬,德國出兵強租膠州灣(今天的青島),自此各國紛紛在中國強租領土,劃分勢力範圍。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向一個國家發動戰爭,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此後,八國聯軍占領中國的首都——北京長達一年之久,並實行分區管製,居民要分別懸掛占領國的國旗。這種恥辱,不能不深深刺痛中國人的心。90年後鄧小平還談道:“我是一個中國人,懂得外國侵略中國的曆史。當我聽到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決定要製裁中國,馬上就聯想到一九○○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曆史。七國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國再加上沙俄和奧地利就是當年組織聯軍的八個國家。要懂得些中國曆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接下來的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為了爭奪在華利益,在中國東北進行了一場日俄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中朝兩國曆來唇齒相依,唇亡齒寒。1910年,日本正式吞並朝鮮,又給了中國人很大的刺激。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瀕臨滅亡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