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一、關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必然選擇: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
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有了一個好黨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革命勝利後,搞社會主義也要靠一個好黨,否則勝利就靠不住。(鄧小平)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毛澤東)中國人民為了解放自己、建設國家,在一百年中找遍了各條道路,考驗了一切領導集團,中國人民是最後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陳雲)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核心,是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作出的正確選擇。(江澤民)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鄧小平)
關於中國的前途,就是搞社會主義。(毛澤東)中國社會將經過新民主主義建設走向社會主義。(周恩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唯一能夠救中國的道路。(劉少奇)社會主義比私有製度更有利於發展國家的經濟、文化,使國家獨立。我國現在的社會製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製度要優勝得多。如果不優勝,舊製度就不會被推翻,新製度就不可能建立。(毛澤東)如果不進行以社會主義為前途的人民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不可能把黑暗的中國變成光明的中國。如果新中國建立以後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就不可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獨立,不可能逐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願望。如果今後不堅持社會主義,而是像有人主張的那樣退回去走資本主義道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去重新培植和養肥一個資產階級,在我國人口眾多、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隻能使大多數人重新陷入極其貧困的狀態。這種資本主義,隻能是原始的買辦式的資本主義,隻能意味著中國各族人民再度淪為外國資本和本國剝削階級的雙重奴隸。正如毛澤東同誌、鄧小平同誌所指出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江澤民)
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自己事業的核心力量,選擇經過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革命道路,選擇並成功地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江澤民)曆史昭示我們,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建立社會主義製度,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隻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
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是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奮鬥的曆史反複證明了的真理。(胡錦濤)
二、關於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全麵確立社會主義製度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它成為新中國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
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裏麵,情況是複雜的,國民經濟原來又很落後,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毛澤東)中國怎樣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呢?這就必須研究本國的特點。離開本國的特點去硬搬國外的東西,這條普遍真理就不能實現。(鄧小平)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為了改造舊經濟,不但對於農業和手工業需要采取和平改造的方法,而且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也需要采取和平改造的方法,而這就需要逐步進行,需要時間。(劉少奇)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製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毛澤東)
為了實現這個總路線、總任務,要做很多工作,就是說:要進行很大的工業建設工作;要進行很大的農業合作化工作;要進行手工業合作化的工作;要發展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要采取利用、限製和改造的方針,主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逐步地進行社會主義的改造。(劉少奇)從一九五三年起,我國就開始了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工作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經居於首要的地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和它的超額完成,已經使並且將繼續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於社會主義改造事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無論在工業、農業、運輸業和商業中,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都已經處於絕對統治的地位。我國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事業,也正在進入一個繁榮的時期,因而也就為人民生活水平的繼續提高創造了條件。(周恩來)
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的基礎上,繼續推動中國曆史向前發展。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奠定
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根據中國特點,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與和平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用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使社會生產力繼續得到發展,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製度的全麵確立,是我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成為新中國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江澤民)
三、關於新中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就取得了世界發展史上罕見的發展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的革命和建設,成績是主要的,缺點錯誤也有。有那麼多成績,誇大是不行的,但是估低了就要犯錯誤,可能要犯大錯誤。(毛澤東)
我們的國家現在是空前統一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迅速地改變了舊中國的麵貌。祖國的更加美好的將來,正擺在我們的麵前。人民所厭惡的國家分裂和混亂的局麵,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毛澤東)在中國,曆史上隻有一個政府,曾經在一年內做了這麼多有利於人民的工作;隻有一個政府,曾經在一年內驅逐了那麼多的強盜式的“軍隊”和“政府”,而代之以紀律嚴明和藹可親的人民軍隊和廉潔而講道理的人民政府;隻有一個政府,曾經在一年內剝奪了帝國主義國家的特權,消滅了可恨的特務機關,停止了無限期的通貨膨脹,而給予人民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這個政府,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周恩來)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我們經過了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和兩個五年計劃建設時期。在這個不長的時間內,我們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方麵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們國家的麵貌,在各個方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事實說明,我們國家在解放以後的變化是很大的。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和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是做得很不錯的,是很有成績的。當然,要根本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麵貌,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是長期的事業,現在還隻是一個開端,但是,這是非常好的開端。(劉少奇)由於這些勝利和成就,我國的曆史方向和社會麵貌已經根本改變了。我國在實現了徹底的民族解放、統一、人民民主和國內各民族平等團結友愛互助的基礎上,正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生氣勃勃地前進。我國的經濟和文化事業,獲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人民正在從極端貧困和文化落後的境地
中掙脫出來,而逐年地獲得了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顯著的改善。(朱德)社會主義經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無可懷疑地證明了它比資本主義經濟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它已日益壯大,並且日益鞏固自己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劉少奇)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大大提高的。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使我們這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沒有中國共產黨,不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不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今天我們的國家還會是舊中國的樣子。(鄧小平)
新中國成立後,麵對帝國主義對我們的封鎖和武力威脅,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創造性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深刻、最偉大和具有世界意義的社會變革。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我國就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為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和文化基礎,這在世界的發展史上是罕見的。(胡錦濤)
麵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局麵,黨和國家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高度重視、突出抓好科技事業。在短短十幾年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技奇跡。我們取得了有限元方法、層子模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成果,自主提出了陸相成油理論等獨具特色的科學理論,建設了大慶油田等影響至今的大型工程項目,取得了“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功。這些重大科技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胡錦濤)我們僅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路程,大大增強了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其中科學技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江澤民)
在黨和毛澤東同誌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一個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一個享有主權的獨立的國家。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一個除台灣等島嶼外實現統一的國家。一個人民備受欺淩壓迫的國家,變成一個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民主權利的國家。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變成一個走向經濟繁榮、全麵進步的國家。一個在世界上被人們看不起的國家,變成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國家。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的經濟、政治、文化條
件,為我國邁向光明的未來奠定了堅實基礎。(江澤民)
四、關於黨領導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的艱辛探索: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經驗,也有嚴重的失誤教訓
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的規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過程。必須從實踐出發,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毛澤東)我們全黨幹部,特別是負責幹部,要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從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使自己的主觀逐步地比較符合客觀,逐步地認識和掌握建設的客觀規律。(劉少奇)
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並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我們不僅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而且積累了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比如,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應通過社會主義製度本身的自我調節和完善不斷加以解決;提出我國經濟建設要走自己的路,我國的工業化道路應從大農業國這個基本國情出發,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發展重工業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以此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實現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渡;強調要自力更生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行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建設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實現經濟獨立,以保障政治獨立;創造性地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和政策,強調應采用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等。(胡錦濤)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毛澤東同誌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積極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盡管在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嚴重失誤,但是在黨和毛澤東同誌領導下,我們在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基礎上,努力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始全麵進行大規模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江澤民)
任何國家的共產黨隻有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道路和走這條道路的方式,
這就是獨立自主。犯錯誤是難免的,但犯了錯誤自己總結經驗,這個經驗才可靠。我們黨也犯過嚴重錯誤,但是錯誤總還是由我們黨自己糾正的,不是別的力量來糾正的。(鄧小平)
在最近幾年建設工作的某些方麵,我們犯了錯誤,翻了斤鬥,付出了不少的代價。我們應該在工作中力求少犯錯誤,力求避免嚴重錯誤,但是,永遠不犯錯誤,完全不犯錯誤,這是不可設想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意思是,成功往往是要經過許多挫折的,隻要善於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就有可能得到成功。我們的建設工作要得到成功,也不可能不犯錯誤,不可能不付出代價。這種代價就是我們學會建設工作的學費。(劉少奇)吸取這些經驗和教訓,就使我們有可能把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做得更好。(周恩來)由於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實踐,人們對如何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還缺少規律性認識,加上當時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發生過曲折。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曾經在“向蘇聯一邊倒”的口號下,照抄照搬了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等體製模式。正如毛澤東同誌後來指出的那樣,開始我們模仿蘇聯,因為我們毫無搞社會主義的經驗,隻好如此。後來,我們黨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蘇聯模式有它的弊病,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發揮。一九五六年毛澤東同誌所作的《論十大關係》的重要講話和黨的八大文獻,以及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誌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標誌著我們黨開始從我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應該說,這是一個有重大意義的良好開端。當年,我們黨比較係統地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提出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提出發展商品生產,遵守價值規律和做好綜合平衡,許多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進行流通;提出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提出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製,等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方針政策後來沒有得到有效貫徹落實。(胡錦濤)
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但什麼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在摸索之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任務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一九四九年取得全國政權後,解放了生產力,土地改革把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農民的生產力解放出
來了。但是解放了生產力以後,如何發展生產力,這件事做得不好。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結果不但生產力沒有順利發展,反而受到了阻礙。一九五七年開始,我們犯了“左”的錯誤,政治上的“左”導致一九五八年經濟上搞“大躍進”,使生產遭到很大破壞,人民生活很困難。一九五九、一九六○、一九六一年三年非常困難,人民飯都吃不飽,更不要說別的了。一九六二年開始好起來,逐步恢複到原來的水平。但思想上沒有解決問題,結果一九六六年開始搞“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這是一場大災難。(鄧小平)民主革命勝利以後,恢複經濟和社會主義改造,都很成功。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也有缺點和錯誤。為什麼?因為沒有自己的經驗,光有別人的經驗不行。要求革命領袖沒有缺點、錯誤是不可能的,是空想。這不符合辯證唯物論。(陳雲)
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我們總結建國三十年的經驗,總起來說,第一,不要離開現實和超越階段采取一些“左”的辦法,這樣是搞不成社會主義的。我們過去就是吃“左”的虧。第二,不管你搞什麼,一定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講究經濟效果。隻有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隨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鄧小平)
正 文
一、關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必然選擇: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
關於中國的前途,就是搞社會主義。
——毛澤東《吸取曆史教訓,反對大國沙文主義》(1956年9月24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24頁
我們做事要“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誌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這是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說的。我們的革命就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工作,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然後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革命是為建設掃清道路。革命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加以改變,把經濟製度加以改變,把政府、意識形態、法律、政治、文化、藝術這些上層建築加以
改變,但目的不在於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一個新的生產關係,而在於發展生產。
——毛澤東《同工商界人士的談話》(1956年12月8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81~182頁
為什麼要搞公私合營,要搞社會主義?就是為了便於把國家發展起來,社會主義比私有製度更有利於發展國家的經濟、文化,使國家獨立。
——毛澤東《同工商界人士的談話》(1956年12月8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77頁
我國現在的社會製度比較舊時代的社會製度要優勝得多。如果不優勝,舊製度就不會被推翻,新製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謂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比較舊時代生產關係更能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就是指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的這樣一種情況。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下,生產力的發展一直是非常緩慢的。解放前五十多年間,全國除東北外,鋼的生產一直隻有幾萬噸;加上東北,全國的最高年產量也不過是九十多萬噸。在一九四九年,全國鋼產量隻有十幾萬噸。但是全國解放不過七年,鋼的生產便已達到四百幾十萬噸。舊中國幾乎沒有機器製造業,更沒有汽車製造業和飛機製造業,而這些現在都建立起來了。當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之後,中國要向哪裏去?向資本主義,還是向社會主義?有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4頁
現實生活證明,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3月12日),
《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67頁
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1957年5月25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03頁
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負有領導全國人民將中國帶向前進的責任。正如大家所了解,中國社會將經過新民主主義建設走向社會主義,這必須在工人階級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實現,其他民主階級是無法實現這個領導的。
——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的政治報告》(1950年6月16日),《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2冊,第496頁
我國偉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麵,最後也從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小生產的限製下麵,解放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並且鞏固我們國家的獨立和安全。
——周恩來《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1954年9月23日),《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32頁
長期的革命鬥爭證明,中國共產黨指出的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唯一能夠救中國的道路。
——劉少奇《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954年9月15日),《劉少奇選集》(下卷),第137頁
我國近代曆史中,人們曾經長期爭論過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國的出路是什麼,是資本主義呢,還是社會主義?對於這一個問題,五年以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已經作了生動的解答。五年以來的生活充分證明,由目前複雜的經濟結構的社會過渡到單一的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的社會,即由目前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是我國應當走的唯一正確的道路。
——劉少奇《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954年9月15日),《劉少奇選集》(下卷),第141~142頁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力量,在於它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武器,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有豐富的鬥爭經驗和工作經驗,善於把全國人民的智慧集中起來,並且把這種智慧表現為統一的意誌和有紀律的行動。不但在過去,而且在今後,為了保證我們的國家能夠有效地處理國內和國際的複雜事務,都必須有這樣的一個黨的領導。這是全國各階層人民和各民主黨派根據實際生活所共同承認的。
——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1956年9月15日),《劉少奇選集》(下卷),第264頁
共產黨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起來的、最革命的、戰鬥的無產階級政黨。當它處於被壓迫地位的時候,它要利用一切可能,組織和領導廣大人民,為準備和進行革命、為奪取政權而鬥爭。當它取得了國家政權以後,它要組織和領導人民把革命進行到底,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並且繼續同國際帝國主義作鬥爭,支援世界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一直到共產主義世界的實現。這些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雄心壯誌。它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貢獻給人民的事業,經曆各種曲折,繞過各種暗礁,用不屈不撓的鬥爭來實現這種雄心壯誌。
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一個具有無產階級的雄心壯誌的革命政黨。中國人民不論在革命年代或者建設年代,都對我們黨表示最大的信賴。人們清楚地看到,隻有依靠共產黨的領導,中國才有可能從貧窮變成富強,從落後變成先進,才有可能作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報告》(1962年1月27日),《劉少奇選集》(下卷),第395頁
一個國家的革命,核心問題是黨。有了一個好黨才能引導革命走向勝利。革命勝利後,搞社會主義也要靠一個好黨,否則勝利就靠不住。
——鄧小平《建設一個成熟的有戰鬥力的黨》(1956年6月、12月),《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348頁
在我們中國共產黨看來,普遍真理有這樣一條,就是消滅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將來還要實現共產主義。能不能不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呢?不能。如果離開了這條普遍真理,不實現社會主義,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就不要存在了。
——鄧小平《馬列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956年11月17日),《鄧小平文選》第1卷,第259頁
在中國,在五四運動以來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國共產黨,根本不存在另外一個像列寧所說的聯係廣大勞動群眾的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0頁
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從五四運動到現在六十年來的切身體驗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曆史結論。中國離開社會主義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絕大多數人決不允許曆史倒退。其次,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麵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事實。但是這不是社會主義製度造成的,從根本上說,是解放以前的曆史造成的,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造成的。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麵的差距。我們盡管
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我們的經濟建設曾經有過較快的發展速度。現在我們總結了經驗,糾正了錯誤,毫無疑問將來會比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得都快,並且比較穩定而持久。至於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數趕上和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那當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再次,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哪個好?當然是社會主義製度好。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也犯嚴重錯誤,甚至出現林彪、“四人幫”的破壞這種嚴重曲折,固然有主觀的原因,根本上還是舊社會長時期曆史遺留的影響造成的,這種影響不可能在一個早上就用掃帚掃光。有長期封建曆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德、日、意的發展,也都有過重大的曲折和反複(英、法出現過反革命複辟,德、日、意出現過法西斯統治)。但是,我們依靠社會主義製度,用自己的力量比較順利地戰勝了林彪、“四人幫”,使國家很快又走上了安定團結、健康發展的道路。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於社會主義製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以上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6~167頁
我們黨同廣大群眾的聯係,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是六十年的鬥爭曆史形成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66頁
因為有黨的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千難萬苦的奮鬥,終於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黨也犯過嚴重錯誤,但是錯誤總還是由我們黨自己糾正的,不是別的力量來糾正的。就是粉碎“四人幫”,也是由我們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來實現的。中國一向被稱為一盤散沙,但是自從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成為全國團結的核心力量,四分
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麵就結束了。隻要我們黨的領導是正確的,那就不僅能夠把全黨的力量,而且能夠把全國人民的力量集合起來,幹出轟轟烈烈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