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仁此時,已經和到了歐陽家的最後一件藏品上的鑒定,之前的比分歐陽家兩勝一負,而目前的達仁已經超額的完成了至少不敗之地的目標。
前兩場,在台下無數人的注視下,這兩個表麵年齡加起來三十剛出頭的孩子,徹底驚豔了全場。
達仁果斷的判斷,依玉理性的分析。就如同是風景線一樣,展現在了所有人的麵前,所有人的世界之中。
不過萬裏長征還沒有到頭,達仁和依玉此時離成功還隻有一步,這最後一步,這最後一件事情,也被場下無數人關注。
如果說達仁和依玉,在歐陽家的這件物品上也說對了。那歐陽家就要輸了。丟東西是小,丟麵子才是大啊。
而現在這個局麵也是通常整個鑒鬥會最為困難而最為刺激的地方,全場的呼吸沉凝著,等待著達仁的最終答案。
把鏡頭轉向,達仁和依玉目前所鑒定的最後一個物品。
準確的說眼前的這個物品,是一個吹奏陶俑。
說起這個,卻又是一段曆史的。
奏樂器的陶俑是說唱俑的一種,在中國古代曾經由儒演出的“倡優戲”,表演形式有說,唱,樂,曲辭,跟現代的滑稽戲有些類似。
說唱俑也稱說書俑;因為“倡優戲”的演員被稱為優,所以,說唱俑又被稱之為優俑,又因為優都是儒,所以,說唱俑還被稱之為儒導俑。
而眾人以及達仁眼前的這個陶俑有半米高。造型很像漫畫中的人物,頭大身小,軀體粗短,身材比例失調,看上去非常滑稽。
它席地而坐,頭戴軟布小冠,並以長巾圍繞在前額上打了一個類似於陝北農民頭巾那樣的花結,額前布滿皺紋,眯縫雙眼,表情活潑詼諧。它上身光赤,雙手捧著呐一樣的樂器;下身穿著長褲,赤腳,右腳向外翹起,顯得憨態可掬。
達仁對於漢代陶俑的知識,是不多的。所以在沒有用能力探查前,幾乎全部都是由依玉來探查這個物品。
在依玉的口中,這個陶俑的造型是一個典型的東漢說唱俑。
為什麼這麼判定呢,是因為兩漢的陶俑跟秦代和隋唐的陶俑有著很大的區別。
秦代陶俑多以軍事題材為主,兵馬俑就是其中的代表過西漢的過渡了東漢時期,侍仆舞樂俑成為主流,造型對象由軍人戰馬轉換成舞女,侍仆,農夫和說唱表演者這樣的市井人物,隋唐時期的陶俑開始向彩釉陶發展,最著名的就是唐三彩。
而從外形斷代之後,那就要去判斷陶俑的陶質。
這個陶俑表麵斑駁,顏色古樸,暗淡的灰色略微泛出些許朱紅顏色上來說,也沒有問題。顏色上的特質表明是典型的灰色陶,灰色陶的製作工藝是高於紅色陶的。
最後,達仁和依玉又仔細的看了這個陶俑的細微處,沒有接駁的痕跡,說明這是整體成型的空心陶俑。
按照依玉的解釋,這也是符合大型陶藝都是空心的的定論。也符合。
不過經過了前兩件的物品的困難,這最後第三件東西怎麼看怎麼都有些簡單。脈絡分析,推理評判。和前麵兩件的困難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
難不成是玩心理戰。可這也不符合啊。
這種現狀即使是不在陶俑麵前的藏友都能很能異常輕易而非常有例舉的說出這件物品的真假。
而在達仁利用玉能量檢驗了以後,更確定了這物品是漢代的,年代也符合,那從這方麵來講,這件東西一定是真的。
可是事實的真相真的如此嗎?
也就在達仁準備舉手示意,公布結果的時候依玉拉住了達仁的手,在達仁身邊耳語了幾句。
這幾句話一說,達仁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
隨即,隻見他又對著那件物品仔細端詳了起來,帶著躊躇之色的看著依玉幾眼後,達仁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