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晉江原創發表(2 / 3)

“連悲苦和尚都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水伯誠摯萬分,“如今,天下好容易安定了。我想,咱們這些人,在南玄洲生活過的這些人,既有南玄洲這一份機緣,咱們並不是要做救世主,咱們隻是盡一份心,待大局穩定,咱們再走。那時候,不論誰執政,起碼,都是太平江山。”

水伯話都說到這份兒了,穆流年的話就比較簡潔了,道,“還望諸位暫時留在宮裏,助我一臂之力。”

其實,具體拍板留下的人並不是知趣,也不是羅水仙,而是羅妖,或許是因朱雀地宮的一分淵源,羅妖道,“那我們就暫時留下吧。”

羅妖很少參予世俗之事,但,他能做得了知趣的主。而羅水仙,對這些事,向來是可有可無的,隨他們去了。知趣一行外來的和尚都留下來了,如文斐然他們這些本土和尚,自然要送佛送上西,聽從穆流年的差譴。

其實剛從地宮回來沒幾天,盡管知趣未刻意打聽,也知道帝都形勢複雜無比。他們一去朱雀地宮三個月,許多人等的都絕望了,甚至在他們回來時,龍椅上已坐了新人。

最可笑的是,坐江山的人還跟林央一個姓,竟是林央的生父,林大人。

這倒不是無理可循,畢竟林央與林大人是血緣上的父子,且林央是正經登基為帝的。之前夏春秋逼林央蘇醒朱雀之力,便把林央說的天花亂墜,救世主一般。

救世主是用來做什麼的,救世主就是用來死的!

知趣與夏春秋一番博弈,將最終的決戰地點定於朱雀地宮,林央也一並去了地宮,且一去三個月沒動靜,外麵的冰雪漸漸停了。當太陽重新照耀大地時,大家都以為,他們的救世主皇帝林央,已經死在朱雀地宮。

原本林央離開時令穆流年主政,誰曉得穆流年突然對修士動手,被夏春秋一方人抓到了朱雀地宮。穆流年與林央接連去了朱雀地宮,且一去再無音信。

國不可一日無君。

於是,新君——林央之爹就此誕生。

穆流年何等野心勃勃,她爭的就是天下!

如今林央肉胎已去,別說她在朱雀地宮自有機緣,哪怕無甚機緣,林央無緣帝位,她也要爭一爭這天下的。

穆流年一回來,便將心腹大將秦初自天闕關召回,把帝都城嚴嚴實實的控製起來,鴆殺了林大人。此時,朝臣中頗多不服者,責穆流年手段狠辣,穆流年方拿出林央的傳位詔書堵諸臣之嘴。

接著,穆流年把林家人連同林家的裙帶關係一並攆出朝廷,接手了帝都的爛攤子。

如同水伯所說,那一場冰雪,雖然時日並不長,並沒有擴散到全國,但,受災地方自天闕關起,一直綿延至帝都周圍,便有十一個州府。

十一個州府春糧無收,朝廷先時一團亂麻,三足爭霸,財力透支。此時,早出現了流民饑荒。朝廷會扶林大人上位,雖然各有考量,但,最大的原因是,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來主持帝都事務。

不過,說句老實話,林大人並無帝王之才。

從他先時聽信術士之言將林央扔到農莊十幾年不聞不問就看得出來,這人,氣量格局有限。

穆流年是什麼人。

這是一刀一槍打下大半個江山的人,不要說那些江湖術士,就是正經的修士,穆流年也從不懼於他們。當初,就是穆流年恨極了夏春秋才會下令強弩進攻,殺了幾個修士後被逮去幻春圖,這才有了穆流年的地宮之行。

穆流年,生就有種天不怕地不怕,天地之間唯我獨尊的氣概!

帝王,天下之主,就是這種氣概!

盡管許多人覺著,穆流年有傳位詔書,但,把老林大人鴆殺,這事兒,做的太絕了。畢竟,老林大人也是上一任皇帝林央之生父呢。

不過,林家尷尬的地方是,他們老林家的確出了個皇帝。

凡做皇帝之人,譬如水伯,無父無母還要編個龍父龍母弄個天地牌位與史官交差呢。林央倒有父母,隻是,他做皇帝的時日太短,也沒來得及把祖宗往上追封三代,更未惠及家族兄弟,給兄弟弄個王當當啥的。

所以,縱使林央登基為帝,林家,仍如以往書宦之家,而無任何改變。

何其尷尬!

好容易林大人因緣際會的做了幾個月的皇帝,林大人為官久矣,一朝為帝,非但追封了祖上三代,連帶兒女老婆也是太子公主皇後的一通加封,其餘的族兄族弟,更不必提了。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雞犬好容易上天,還沒享受兩天的天上生活過把癮呢,萬萬沒料到的是,穆流年突然回來了,還帶回了諸多修士。

林大人原本是打算重賞穆流年,叫她回南安州繼續做他的逍遙南安平王。雖不是執掌江山,但,憑穆流年之兵力,亦是一方霸主啊!

但,穆流年如何肯甘心,如何能甘心!穆流年如何肯罷休,如何能罷休!

哪怕江山已是瘡痍百孔,哪怕江山已是疲憊不堪,這,仍是她穆流年的江山!

那些被林大人加封的公主太子王子皇後,通通被攆出皇城,這些人剛剛抗議,穆流年直接一盞毒酒賜給林大人。再有人不服,可沒有林大人喝毒酒的好運了,直接人頭落地。

沒有政變不流血。

非但會流血,血流成河都是常態。

穆流年鐵血手腕,迅速斬開亂麻,強有力的控製了帝都的局勢。

其實,說句老實話,穆流年也沾了夏春秋的光。當初夏春秋支持東睿寧王登基,為了掌控帝都,在夏春秋的操縱下,東睿寧王抄沒了一大批朽敗的世家豪門。如今穆流年當權,哪怕有林家鬧劇小醜的事情在先,總的來說,帝都比先時東睿寧王登基,起碼朝廷幹淨了許多。

夏春秋與東睿寧王雖然敗了,但,二人均非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