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第一階段:楊朱《論語》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一些他稱為"隱者"(《微子》)的"避世"(《憲問》)的人。這些隱者嘲笑孔子,認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勞。有一位隱者把孔子說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這些攻擊,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早期道家和隱者隱者正是這樣的"欲潔其身"的個人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還是敗北主義者,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太壞了,不可救藥。有一位隱者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論語·微子》)這些人大都離群索居,遁跡山林,道家可能就是出於這種人。
可是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隱者,隻圖"避世"而"欲潔其身",不想在理論上為自己的退隱行為辯護。道家是這樣的人,他們退隱了。還要提出一個思想體係。賦予他們的行為以意義。他們中間,最早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看來是楊朱。
楊朱的生卒年代未詳,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約479一前約381年)與孟子(公元前約371一前約289年)之間。因為墨子從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時代他已經具有與墨家同等的影響。孟子本人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膝文公下》)《列子》是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題為《楊朱》。照傳統的說法,它代表楊朱的哲學。但是現代的學者已經深深懷疑《列子》這部書的真實性,而且《楊朱》篇中的思想,大都與其他先秦的可信的資料所記載的楊朱思想不合。《楊朱》篇的主旨是極端的縱欲主義,而在其他的先秦著作中從來沒有指責楊朱是縱欲主義的。楊朱的思想真相如何,可惜已經沒有完整的記載了,隻好從散見於別人著作的零星材料中細繹出來。
楊朱的基本觀念《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盡心上》)《呂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紀)說:"陽生貴己。"(《審分覽·不二》)《韓非子》(公元前三世紀)說:"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輕物重生之士也。"(《顯學》)《淮南子》(公元前二世紀)說:"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汜論訓》)在以上引文中,《呂氏春秋》說的陽生,近來學者們已經證明就是楊朱。《韓非子》說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的人,也一定是楊朱或其門徒,因為在那個時代再沒有別人有此主張。把這些資料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楊朱的兩個基本觀念:"為我","輕物重生"。這些觀念顯然是反對墨子的,墨子是主張兼愛的。《韓非子》說的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與《孟子》說的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有些不同。可是這兩種說法與楊朱的基本觀念是一致的。後者與"為我"一致,前者與"輕物重生"一致。兩者可以說是一個學說的兩個方麵。
楊朱基本觀念的例證上述楊朱思想的兩個方麵,都可以在道家文獻中找到例證。《莊子·逍遙遊》有個故事說:"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子無所用天下為。"許由這個隱者,把天下給他,即使白白奉送,他也不要。當然他也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這是《韓非子》所說的楊朱思想的例證。
前麵提到《列子》的《楊朱》篇,其中有個故事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這是楊朱學說另一方麵的例證。《列子·楊朱》篇還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我們不能相信這些話真是楊朱說的,但是這些話把楊朱學說的兩個方麵,把早期道家的政治哲學,總結得很好。
《老子》、《莊子》中的楊朱思想在《老子》、《莊子》以及《呂氏春秋》中都能見到楊朱基本觀念的反映。《呂氏春秋》說:"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複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孟春紀·重己》)這段話說明了為什麼應當輕物重生。即使失了天下,也許有朝一日能夠再得,但是一旦死了,就永遠不能再活。《老子》裏有些話含有同樣的思想。例如,"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這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貴重自己身體超過貴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給予他;愛他自己超過愛天下的人,可以將天下委托他。又如"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第四十四章)都表現出輕物重生的思想。《莊子》的《養生主》裏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也是沿著楊朱思想的路線走,先秦道家認為,這是保身全生免受人世傷害的最好的辦法。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很壞,受到社會懲罰,顯然不是全生的方法。但是一個人的行為若是太好,獲得美名,這也不是全生的方法。《莊子》另一篇中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間世》)一個享有有才有用的美名的人,他的命運將會和桂樹、漆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