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銅車馬

12月4日,根據陝西省文物局的指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領導小組成員張寧鑫和考古隊修複人員吳永琪攜帶銅車馬出土的照片,乘飛機抵達北京,火速趕往國家文物局彙報。

正在辦公室召開黨組會議的國家文物局局長任質斌被悄悄地叫了出來,走進接待室。

“根據您的指示,我們已在銅車馬四周挖了探溝。2乘銅車、8匹銅馬和2個銅人已完全暴露出來,請局長過目……”張寧鑫將照片遞給任質斌。

任質斌一看,揮手猛地拍了一下茶幾,脫口而出:“太好了,這麼偉大和珍貴的文物,怎麼能不讓世界震驚你們的工作做得不錯……”說著,他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拿著照片走進會議室。

驚歎、讚譽、議論……會議在這一重大考古發現的新消息衝擊下無法進行下去,任質斌讓張寧鑫、吳永琪速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找夏鼐所長彙報,同時指派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軼清立即乘飛機趕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具體處理一切事宜。

當張寧鑫、吳永琪興衝衝地來到中科院考古所夏鼐的辦公室並彙報了銅車馬出土的情況後,意想不到的是,夏鼐不但沒有喜悅之情,反而麵帶慍色質問道:“誰叫你們在陵上亂挖的挖壞了誰負責”

冷水澆頭,張、吳兩人怔愣了半天後,吳永琪解釋道:“我們鑽探人員發現有異常情況,任局長在秦俑館視察工作時,我們向他作了彙報,他指示挖條探溝,後來發現了銅車馬……”夏鼐聽後似乎仍餘怒未消,說:“以後沒有批準,不許在陵上亂挖。”

張寧鑫對夏鼐的話點頭稱是,並談及國家文物局孫軼清副局長將趕赴秦俑館指導工作,同時邀請夏鼐一道前往,夏鼐說:“孫局長去了就行了,我這裏有事就不去了。”事已至此,張、吳兩人隻好悻悻告退。待他們在北京向有關部門彙報完情況返回秦俑館時,秦始皇陵園的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就在銅車馬剛露出土層的當天,消息已在當地群眾中風傳開來。先是“秦陵挖出了和真馬真車一樣大小的銅車馬”,再是“秦陵挖出了金馬金車”,最後變成“秦陵挖出了活馬真車”。

消息越傳越神,越傳越遠,很快在臨潼和西安市流傳起來。當地的農民,西安、臨潼的幹部、職工、市民,還有不少正在當地旅遊的外國人,紛紛趕到秦始皇陵園欲一睹這“活馬真車”的風采。陵園內外到處蕩動著參觀者的身影。

麵對這意想不到的局勢,為保證文物的安全,根據省文物局的指示,袁仲一和程學華在銅車馬坑邊用幹草搭起一座棚子,日夜守護,以防不測。

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的焦點已不再是誰守護的事情,而是這銅車馬應該歸臨潼縣所有還是秦俑館所有的問題,事情已變得非同尋常起來。

為爭取主動,秦俑館向陝西省主管部門求援,但陝西省文物局也毫無辦法,隻好再打電話向國家文物局求援。此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軼清已從秦陵發掘工地返回北京,並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王廷芳一起,將秦陵發現銅車馬和麵臨的歸屬權問題,匆擬報告,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了彙報。

在中央的批示沒有下達之前,秦俑博物館與臨潼縣的矛盾自然無法解決,秦始皇陵園每天仍有四五千人來回蕩動,社員開始在周邊公然設卡、售票,秦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越來越難以接近銅車馬。隻有袁仲一和程學華仍堅守陣地不放,守在車馬坑邊的小草棚裏日夜監護。

臨潼縣在等待中央的批示。

秦俑博物館在等待中央的批示。

雙方在經過幾個晝夜痛苦的等待之後,中央宣傳部向陝西省委發出了急電:

秦陵出土銅車馬,運至秦俑博物館進行清理、修複和展出。

電報很快轉至臨潼縣委和秦俑博物館。秦俑館立即派人持電報趕往臨潼縣委和縣政府協商。麵對電文,臨潼縣委書記不再爭辯,說了句:“按中央的指示辦,交。”

一錘定音,秦俑博物館和考古隊如釋重負,懸著的心怦然落地。

銅車馬深在地麵7米以下,況且已被土層壓碎,僅一乘銅車就破碎成1500餘塊,按考古人員的計算,光清理一個馬頭就需要半年時間。如何將銅車馬安全、完整、盡快地運往博物館,成為一個重大而首要的難題。

複雜的現狀,使秦俑館每個人都知道,不能再有絲毫的耽誤。必須打破常規,另辟蹊徑。秦俑坑考古隊負責修複的副隊長柴忠言建議采取整體提取的方案,即在銅車馬底部鋪上一塊大鋼板,四周用土板釘成一個大盒子,頂部用木板封蓋,這樣,銅車馬就從整體上被加固封閉起來。因為是一個整體,用吊車吊裝就成為不算困難的事情。吊出後,可運至室內慢慢清理修複。這一方案不僅可以盡快將銅車馬一次性提取,而且最關鍵的是可以防止銅車馬等文物在發掘工地夜長夢多,遭遇意想不到的險失。

方案一經通過,接下來就是付諸行動。為了確保地下文物不鬆裂、不移位,一次性提取吊運成功,柴忠言決定先做模擬試驗。於是,柴忠言、吳永琪買來鋼板,到附近的鼓風機廠、縫紉機廠加工成大簸箕,又用4立方米木材做成4個大箱子,然後拉著這些工具,帶領邢天堂、楊省民等10餘名考古訓練班學員,來到秦始皇陵東側的上焦村,選擇了一處低凹的土坑進行試驗。經過10餘天的努力,終於獲得了重要的數據和經驗。省文物局在聽取了彙報後,決定由秦俑博物館領導成員、早年曾任解放軍某團參謀長的張寧鑫擔任現場總指揮,全權負責銅車馬的提取工作。

12月19日,銅車馬的提取工作正式開始。

汽車冒著藍煙,穿越當地農民設置的道道防線,駛向銅車馬坑。

一次準備就緒。銅車馬的四周挖出了幾條深達10米的寬溝,以4立方米木板的代價,將銅車馬連同1米厚的土層包裹起來,成為4個大型木箱。鋼板簸箕用吊車放入坑中,簸箕口對著銅車馬,板台架設千斤頂,逼使簸箕向銅車馬的底層慢慢推進,以使整個木箱進入簸箕。為了確保起吊的成功與安全,張寧鑫又派人向附近駐軍請求援助,部隊當即派來官兵守衛,同時派出吊車、汽車全力協助起吊。12月28日,吊車開始起吊,4個木箱裹挾著銅車、銅馬完整地進入汽車拖鬥,在一片歡呼聲中,汽車冒著濃煙,轟鳴著駛往秦俑館。至此,曆時50餘天的銅車馬發掘提取工作總算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