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全書主要介紹中外著名思想家,例如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等中國思想家的智慧、情操和人格魅力,還有外國思想家,例如蘇格拉底,百拉圖,亞裏斯多德,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黑格爾等外國思想家的思想智慧,情操和人格等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去世於公元前479年。春秋魯國陬邑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也是世界曆史上最有影響的偉大思想家之一。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孔子祖先是殷商的後裔,後來周滅商之後,孔子的祖先為避戰亂,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是魯國著名的勇士。叔梁紇娶施氏生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後來其妾生一兒子叫孟皮,但是腳有殘疾。後來在叔梁紇晚年的時候,叔梁紇和年輕的顏氏生下來了孔子。孔子生下來的時候,頭頂的中間凹下,再加上孔子的母親顏氏曾經到尼丘山祈禱,然後生下的孔子,基於以上兩個原因,給孔子取名為丘,因為叔梁紇已經有一子孟皮,所以給孔子的字是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後來有的人稱孔子為“孔老二”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孔子的童年是淒苦和悲涼的,在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叔梁紇去世,孔子的家境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家境十分艱苦和貧寒。在孔子十七歲的時候,孔子的母親顏氏也去世了。在家境十分困苦的情況下,孔子沒有悲觀的情緒,也沒有放棄進取的努力。孔子非常刻苦勤奮,遍訪名師,虛心好學,先後向老子、郯子、萇弘、師襄等人拜師學習。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但遺憾的是孔鯉先於孔子而去世。
孔子年少的時候就極為刻苦勤奮,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知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過人,有人以為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以為是很懦弱的,其實孔子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
孔子年輕的時候主要在魯國和齊國從事,大約三十歲左右,孔子開始收徒,孔子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趕走,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本想做一番事業,但由於齊相國晏嬰的反對,孔子在齊國幾年時間內並沒有得到齊景公的重用,於是孔子又回到魯國,聚徒講學。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魯國做官,初為中都宰,又做司空,後又當上大司寇官職,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孔子治理魯國頗有起色,但引起齊國的警懼和擔心,於是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國贈送美女和禮物,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離開魯國去了衛國,並沒有得到重用。後來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陳、蔡之間絕糧,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衰。顛沛流離達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世。5年後,孔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孔子和他的弟子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二、孔子主要思想
(一)“仁”的思想。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仁”即“愛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治理國家。孔子重視民生疾苦,主張治理國家要采取仁政。
(二)“禮”的思想。孔子“禮”的思想即克己複禮,主張嚴格恢複周禮,“禮”的思想成為維護周王朝即奴隸主貴族政治的手段。孔子還主張“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一論述表明“禮樂”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權威的象征,是統治工具的體現,也表明了孔子對“禮樂”在政治生活中作用的重視程度。以禮治天下還體現為孝悌原則。孔子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