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孫策之所以答應聯盟,是因為其相信諸葛亮之言,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為將者,最忌盲目自欺,好大喜功,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怠。曹軍之強大,毋庸置疑,為抵抗不久之後曹操大軍的到來,孫、劉聯盟勢在必行。荊州既然已經投降曹操,那麼在曹軍到來之前,先剪除其羽翼,正可消弱對方實力,減少威脅;而且諸葛亮承諾,待擊退曹軍後,荊南四郡無條件歸江東所有,至於荊州其它各地,雙方再各憑本事,有能者得之。雖然一切計劃周詳,但為防萬一,孫策還是將周瑜留在了江夏。江夏城對江東而言至關重要,不容有失,隻有周瑜坐鎮此城,孫策才能安心出兵。
襄陽軍隊在文聘指引下,一路急行,有驚無險,終過半日有餘,漸近襄陽地界。大軍行至一處平坦之地,見後方已無追兵蹤影,蔡瑁心漸稍安,逐命將士原地休息片刻。
襄陽大軍脫離虎口,劫後餘生,此時一個個士氣低落,萎靡不振,或坐或躺,亦有諸多相擁互泣者,軍紀軍容早已蕩然無存。蔡瑁瞧見這一幕,更顯悲戚,同時對劉備與孫策兩人恨之咬牙切齒。五萬大軍出征攻打江陵,結果到此時此地隻剩不足兩萬殘軍。
正當蔡瑁等人毫無防備之刻,倏然,變數再起,隻見無數火矢破空而來,霎時火光四溢,哀嚎遍野。“啊、著火了,有埋伏”,“救命啊”……不少襄陽士兵還未來得及反應便已經失去了性命。戰火之下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不堪,隻能徒勞掙紮。
“常山趙子龍在此,爾等已無路可逃,快快速手就擒”。火光中,但見一員白馬銀槍驍將,強勢殺至。
“主帥快走,某來斷後”。文聘於亂軍之中將蔡瑁扶上馬,自己卻跳上身旁的另外一匹戰馬,挺槍迎戰趙雲。
“南陽文仲業,試汝之能耐,”文聘大喝,舍命纏上趙雲,以求為蔡瑁爭取逃命時間。
“來的好”,趙雲見蔡瑁已去,追之不及,隻好打算先擒下文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