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九五”時期國民經濟和(1 / 3)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在曆史新階段,黨中央察民情,順民意,重民生,集民智,站在時代的新高度,放眼世界規劃中國的發展。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確定了“十五”發展的基本方針。2001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五”計劃《綱要》,黨的主張凝聚為國家的意誌和人民的意誌。“十五”計劃是我們進入21世紀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偉大開端,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

社會發展的成就和經驗

“九五”期間,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形勢較為複雜的五年。中國人民在致力於改革開放,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應對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亞洲金融危機、特大洪澇災害、通貨緊縮趨勢、台獨囂張、“法輪功”邪教危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沉著應對,領導全國人民排難克險,取得了重大勝利。我們勝利地完成了“九五”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曆史性的成就,現代化建設進入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新發展階段。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裏程碑。這些曆史性成就表現在:

1.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

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達89404億元,“九五”期間平均每年增長8.3%,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已經超額完成。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達13380億元,平均年增長16.5%。據世界銀行統計,“九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7位,僅低於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與以上6國的絕對差距也在逐步縮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前3年於1997年實現了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九五”時期也是國家財力增加最多的一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累計將超過5萬億元,比“八五”累計增長1倍以上。

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關係國計民生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轉變。據統計,我國糧食產量於1996年突破5億噸大關,並已連續4年穩定在5億噸左右的水平上,表明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台階;棉花生產也基本保持在400萬噸左右;油料總產量2000年比1995年增產250萬噸左右;肉類總產量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達6270萬噸,超過1995年900萬噸。

農業產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九五”期間,農業產業化趨勢明顯,生豬、蛋類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水果的生產也在加速規模化。農業生產的自然經濟特征不斷弱化,絕大部分農產品已走向市場,商品化程度明顯提高。在許多地區,逐步形成了由產前、產中到產後的農業服務體係,向農民提供信息、資金、銷售等多種服務,農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三大產業呈現協調發展的勢頭。按可比價格計算,“九五”期間,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8%。到2000年,工業增加值達3957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5年增長60%。淘汰落後和壓縮過剩工業生產能力取得成效,重點企業技術改造不斷推進。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

積極財政政策發揮重要作用,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在積極財政政策的持續作用下,“九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超過13萬億元,比“八五”累計增長一倍多,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針對“九五”期間洪澇和幹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情況,國家利用國債資金,加強了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加固和建成了一批防洪、排澇、灌溉等工程設施。“九五”期間,全國累計加固新修大江大河堤防1萬多公裏,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電網新建和改造取得積極進展,為提高農村的電氣化水平和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創造了條件。能源工業繼續得到加強。“九五”期間,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順利實現截流,部分機組已開始並網發電;新增煤炭開采能力8012萬噸,石油開采能力3934萬噸,現代化水平很高的神府東勝煤田和塔裏木油田等重大項目開始發揮大的效益。交通運輸能力大為提高,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運輸全麵發展。就鐵路而言,“九五”期間,全長2500多公裏、跨越九個省市、貫穿南北的第二大經濟動脈——京九鐵路以及連接貴昆、成昆、湘桂等鐵路、全長899公裏的南昆鐵路全線通車,橫跨整個新疆南部地區的南疆鐵路也於1999年試通車。

2.經濟體製改革全麵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

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製度,特別是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按照國際慣例進行了兼並重組,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成功上市。通過改組、聯合、兼並等多種形式,促進了國有小型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和經營狀況的改善。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有工業都實現了整體扭虧或贏利增加,國家重點監測的14個主要行業,到2000年底已有12個行業實現了整體扭虧或繼續增盈。1997年底虧損的6599戶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到2000年底已減少了70%以上。在公有製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係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製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製度和政府機構等方麵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鞏固提高。2000年年末全國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10408萬人,月平均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37萬人;有10367萬職工和3173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有4332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國家宏觀調控體係進一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