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體係的發育和完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標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發揮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培育和發展市場體係。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規範市場行為,打破地區、部門經濟封鎖,反對不正當競爭,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以發展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發揮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改善和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和監督。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在《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市場體係建設提出了更加長遠的目標。中共十五大在市場體係建設方麵,最重大的突破就是明確提出了“市場化”的要求。十五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繼續發展各類市場,著重發展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完善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製。……盡快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經過若幹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開放完整的市場體係基本形成,市場機製的作用大大增強,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
1.市場體係的建立和完善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從商品市場到要素市場,我國的市場體係逐步形成和完善。(1)消費品市場繁榮。消費品種日益豐富,消費品市場銷售規模迅速擴大。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78年的1264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29153億元。消費品市場由原來主要由國家定價轉變為主要由市場定價。1994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市場調節所占的比重為90.4%,1998年這一比重為92%。消費品市場短缺的狀況已經得到根本改觀。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市場基本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1998年,消費品中供求平衡或供過於求的占98.3%,供不應求的消費品隻有1種。(2)生產資料市場迅速發展。1992年國家放開了有色金屬和大部分機電產品價格,1993年放開了糧食、部分統配煤炭、部分統配木材和大部分鋼材的價格,1994年放開了統配煤炭價格。1994年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調節價比重達到80%。到1998年,生產資料絕大部分進入流通市場,1998年由國家計劃配置的生產資料隻有5種。國家定價部分隻占10%左右。1998年底,我國已經建成各類批發市場5500多個,市場交易總量達37831億元。在商品市場上,以市場價格為主要基礎的價格機製基本形成。(3)要素市場逐步形成和發展。金融市場從無到有並日益規範。從1985年開始,我國逐步放開了金融市場,其中又以資本市場發展最為迅速。信貸市場逐步走向資產負債比例管理,1998年取消了貸款規模管理。股票市場迅速擴容。到1998年8月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已達920家,另有45家企業在香港、紐約、倫敦和新加坡上市,股票市場市值達29655億元,相當於GDP的35%左右,開戶數達4298萬戶。截止2000年12月底,我國的上市公司為1088家,比1992年增長了20.53倍,10年中共籌集資金6558.72億元,股票總市值達48090.94億元。1999年11月,滬深股市資金總量4800億元。2000年股票成交額達60826.66億元。根據證監會信息中心統計,2000年股市沉澱資金2500億~3000億元。債券市場發展很快。1998年國債收入占同期財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到30.7%。同業拆借市場在不斷規範中發展。1985年國家實行“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的信貸管理體製後,中國銀行業同業拆借市場開始發展起來。中央銀行放開了對同業拆借資金利率的上限管製,拆借資金利率日益市場化。隨著票據市場的穩定發展,再貼現業務成為中央銀行調整儲備和貨幣供應量的重要的間接調控的貨幣政策工具。商業票據發生額由1995年的2424億元增長到1998年的4600億元;商業銀行辦理貼現分別由1412億元增加到2740億元,中央銀行辦理再貼現分別由844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1332億元。2000年,中央銀行再貼現比1999年增加75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