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謙誠

牛年伊始,徐浩然同誌欲出新書,囑我作序。筆者很高興向全國主持界的朋友們和以主持人為求職目標的青年朋友們推薦這位作者和他的這部新作。

筆者與浩然同誌相識已十載有餘。他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兩點:一是敢於“跳槽”,善於“跳槽”;二是勤於思考,善於總結。

先說第一點。主持人是個淘汰率高、流動性強的行業。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主持人“跳槽”尋找適於自己發展的空間,已屬尋常之事。浩然自北京廣播學院電視係畢業後,被分配到雲南電視台工作。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筆者認識他時,他已在廣東電視台主持《社會縱橫》欄目。憑借著在這個欄目的出色主持,他於1999年榮獲了第四屆“金話筒”獎金獎,被授予“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稱號。前幾天讀報,得知國家廣電總局推出了2008年度20個創新創優典型節目形態,其中廣東衛視的《社會縱橫》榜上有名。該欄目的近期形態我未看過,想必比十年前又有新的發展和進步,但我想,遵照“吃水不忘掘井人”的古訓,該欄目能獲今日之殊榮,恐怕與當年徐浩然同誌打下的堅實基礎不無關係。

捧得“金話筒”之後,徐浩然又做出一個驚人之舉:應聘到江蘇電視台,簽下了一份在當年被視為“天價”的合同,此舉在主持界被傳為佳話。在江蘇台,浩然曾主持《1860新聞眼》。該欄目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遴選為全國十大電視名欄目,浩然同誌也應邀來京舉辦了該欄目的講座。再後來,徐浩然離開了主持崗位,應聘到遠東控股集團擔任高級副總裁、首席品牌官,並且成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博士後。十幾年間,徐浩然三次“跳槽”,每次“跳槽”都上一個台階,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著實令人歎賞。

再說第二點。浩然不僅善於實幹,更善於思考和總結。2007年,他寫了篇論文,題為《節目主持人評價指標體係設計》。此文在全國主持人論文評選中榮獲特等獎,被授予“金筆”獎。“金話筒”獎和“金筆”獎都是筆者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工作期間創辦的獎項,二者得其一,已屬難能可貴;二者兼得者,迄今全國隻有三人:一為廣東人民廣播電台的李東,一為上海電視台的葉惠賢,徐浩然則是獲此殊榮的第三人。浩然在工作之餘,攻讀了博士學位,出版了八本書,發表了60多篇學術論文,其學術成果之豐碩,在主持人隊伍裏亦屬罕見。

從上述簡介中可以看出,浩然同誌是位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較深的理論造詣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他的這部新作,是他多年實踐與研究的結晶。本書以主持人的由來和發展脈絡為起點,第一部分從主持傳播中的邏輯原理展開,並按照主持人的不同類型分別加以分析和論述,勾勒出一幅我國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邏輯及語言技巧的輪廓;第二部分是在此基礎上涉及的製度管理,其中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品牌化管理等內容,並對最新的主持現象有較為深入的闡釋。本書對於實際工作無疑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說到主持人的管理,筆者還想多說幾句話。竊以為,管理工作的薄弱和落後,已成為製約我國主持人事業乃至電視事業發展的瓶頸。大家都承認節目主持人是一種特殊的人才。特殊的人才就應該用特殊的辦法來管理,但我國目前對主持人的管理工作一沒有入門,二沒有上路。在這方麵,我們亟須理論創新、體製創新和機製創新,真正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主持人管理工作。徐浩然同誌在書中對主持人的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希望能引起業界管理部門和各電視媒體的重視與關注。

最後,筆者對徐浩然同誌提出一點希望:雖然你已離開了電視媒體,離開了主持崗位,但希望你仍能一如既往地研究主持藝術,特別是主持人管理,並盼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問世。

2009年2月4日(牛年立春)

於北京

(本文作者現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全球華語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協會理事長,原任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節目主持人委員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