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主持概論(1)(1 / 3)

1.1主持的由來和發展

主持的基本概念“主持”這個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有兩個。一個是“負責掌握和處理”,例詞是“主持會議”。另一個是“主張;維護”,例詞是“主持正義,主持公道”。《辭海》裏對“主持”一詞的解釋與《現代漢語詞典》一致。

實際上,“主持正義”、“主持公道”的“維護”也是一種“負責”,一種“掌握”。這並不難理解。主持是要人來實現的,實際主持的人就是主持人,往往是各單位、各項工作的負責人。工作的主持包括審時度勢,知人善任,英明果斷,隨機應變,等等,還涉及很多具體的工作方法,主持人需要有相應的經驗。

而“主持”一詞具體落實到節目中,通常有兩個意思:一是在節目的選題、采訪、編製和播出上都有較大的發言權;另一個意思是,隻有處理節目的權力,包括節目的采訪、編製和播出。我們就從這個概念說起。主持人這一概念,往往意味著飄逸不群的風度,出口成章的談吐;意味著博學多才,機智詼諧乃至深邃的思想。這些特點也反映了主持工作對主持人的要求。

回眸主持工作在中國

回眸人類廣播電視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主持人早期的形式。廣播電視剛剛出現的時候,在其中說話的人被稱為廣播員。廣播員的工作包括報告新聞、講故事、放唱片等。當有演員前來演唱時,就使用另外一個話筒,廣播員為之介紹說明,與之配合。當然,對於廣播員的基本要求就是說話語音清晰,音色悅耳。廣播在不斷發展,久而久之,人們對於廣播員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更精確的分工出現了,廣播員更精於口頭表達的技藝,廣泛向各種藝術門類學習,形成了一個專業行當。

1947年毛主席轉戰陝北的時候,曾經表揚過一位女播音員,說她講到我們的勝利時是那樣的興高采烈,痛斥敵人又是那樣痛快淋漓。當時,播音員們在表達中追求的是真理的聲音、人民的聲音,沒有留意各人自身的個性特點。這樣的風格一直延續到1965年。後來,播音水平不斷提高,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播音名篇,也湧現出一批受人民群眾擁戴的著名播音員。

然而,“文革”期間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了極致,廣播也同樣激烈地高腔高調,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播音藝術。

這樣的情況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得到了徹底的改觀。播音“降調”的同時,又“引進”了主持人節目的形式,該形式初試便獲得一致的好評。1980年中央電視台的屏幕上第一次出現了“節目主持人”的字幕,標誌著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中第一次出現了節目主持人的職業分工。然而,主持工作開始並不順利。受長期的精細分工影響,會播音的不熟悉寫作;在嚴格的播音標準下,編輯、記者隊伍中能在廣播中說話的人幾乎沒有。呈現出極大的供需不對口。此時,業內人士戲稱的“雙簧主持人”、“傀儡主持人”出現了,具體情況就是由一組編輯人員為一位播音員(主持人)撰稿,那時還有“像了解自己一樣了解主持人,為主持人寫稿”的工作經驗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播音語言觀念的調整,從播音隊伍和編輯記者隊伍中發展成長出一批能夠勝任主持工作,也主持節目的主持人。後來,新一代能說、能采訪、能編輯、能駕馭節目的主持人也成長出了一批又一批。

正如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的,曆史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發展的,總是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進的。今天的電台節目主持與廣播初創時期的電台節目主持相比,既有一定的相似又大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了。時至今日,在節目組裏,如果主持人沒有變動,記者、編輯換成了新手,那麼有經驗的主持人便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負責掌握和處理”,向新記者、攝像發號施令,其結果也是主持人在節目中要自如得多。此後通過互相觀摩學習,幾乎每個主持人都能在一般節目中較為自然地表達了。2003年5月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開播後,白岩鬆曾以中國第一個電視新聞評論員的身份出現在《央視論壇》中。雖然,在這個節目中白岩鬆事實上承擔著嘉賓評論員的角色,這與真正意義上的以媒介、欄目言論旗幟出現的、獨當一麵的評論員尚有距離,但是在我國的電視新聞傳播史上無疑具有深刻的意義,昭示著開放、發展與進步。

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對於觀眾來說都並不重要,隻要在屏幕上以主持人身份出現,就都被認可為主持人。觀眾要看的是主持的水平如何,幕後的情況他們並不關心——雖然幕後的情況決定著屏幕上的效果。了解了主持人在廣播和電視中直接麵對聽眾、觀眾說話的曆史沿革,我們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今天主持人的工作及其在節目中的作用,能夠更好地學習有關主持人的理論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