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新聞評論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4)(1 / 3)

2.現場報道中的協調邏輯

現場播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記者在現場做口述報道,並錄下來後再播出;另一種則是記者的現場報道與播出同步進行,屬於現場直播。所以,要求主持人能夠很好地把握串詞的連貫性以及協調邏輯,讓報道顯得更加生動、緊湊。

1997年元旦《東方時空》的特別節目《走進九七》,內容是回顧九六,展望九七,節目采用幾位記者主持人現場采訪報道,演播室主持人將其串聯起來的形式進行。第一部分,由水均益、陳耀文、白岩鬆、張恒分別從香港、三峽工地、上海等地報道人們是如何迎接新年的,那天的總主持人敬一丹是這樣協調串聯的:走進新年,有些人家的舊掛曆還掛在牆上,有的朋友呢,還會一順手把年份寫錯。我們走進九七,總會帶著九六的痕跡。過去的一年給每個人都印上了屬於自己的年輪,留下了屬於自己的記憶。然而,有些事、有些現場、有些瞬間,卻是我們大家共有的,對於我們民族來說,有的甚至是曆史性的。(出1996年十件大事的字幕)我們帶著九六的收獲,九六的欣慰,也帶著九六未解開的難題走進了九七。那麼,1997年將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各路記者的報道)這段話裏,主持人巧妙地將舊掛曆、寫錯年份這些人人都有可能經曆過的小事串聯起來,引人入勝,立刻抓住了受眾的心。而後慢慢進入人們的內心,再由個人的內心開放視線,轉為對國家大事的關注,自然地轉切到十件大事的字幕。整個協調,從微觀(個人體驗)到宏觀(十件大事),再到微觀(記者在各地的報道),由身邊事到天下事,承上啟下,非常符合人們日常的思維模式。

在現場報道中,主持人一般是不會打無準備之仗的,但有時也會出現突發狀況,如果沒能及時轉變思路,可能就會陷入尷尬境地。

某電台曾為配合城市春季衛生運動,采訪了某衛生環境極差的私人豆腐作坊。現場報道中有這樣幾句對話:主持人:這麼多蒼蠅你怕不怕?

作坊主:怕什麼!(一句話就給頂了回去,主持人無言以對,靜音幾秒)主持人:那你們覺得髒不髒?

作坊主:髒什麼!主持人輕聲細氣的問話同作坊主氣足聲壯的回答形成了強烈反差,也許主持人真的被惡劣的現場衛生狀況嚇著了,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從語言邏輯角度,主持人的兩句問話均屬於是非類型,內涵上沒有任何遞進和延伸。因此,主持人在第一次遭遇對方力頂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轉變語言模式,讓其有選擇性地、有發揮餘地的作答,或者帶有評述性質地將對話拉回主題。比如,用調侃的語氣說:“那也是,我想你也不會怕的,否則怎麼會讓它們如此自由自在地飛舞,並繁衍後代呢!可是,我想購買豆腐的顧客可不會喜歡這樣的生產環境的。”這樣,較好地彌補了開始不太理想的問答,打破了現場的沉悶,而且也深入了主題。

再來看一個現場播報的成功案例。一位主持人采訪一個未滿月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在鐵路旁,被一位好心人收養到19歲的女孩,她拒絕回答任何關於親生父母的問題。這位主持人在做了一輪“外圍”采訪後說想和她聊聊天:“你們學校男生多還是女生多?”

“男生多,不過我們班可團結呢。”一說起學校的事,女孩臉上顯出了稚氣與頑皮,一下輕鬆了很多。

“那麼,男生和女生比,誰更戀家、戀父母呢?”

“當然是女生了。”臉上掠過一絲黯淡。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一做夢就是回家,夢見爸爸媽媽。這麼多年,你有沒有夢到過你的親生父母?”主持人的話題自然地靠近了“核心”。女孩的眼圈開始紅了,一會兒,熱淚奪眶而出,一段壓在心底很久的話像決堤的洪水一樣噴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