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娛類主持人的語言邏輯(2)(1 / 3)

3.和諧感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對於我們每個成年人來說,童年已是逝去的夢。今天,在我們《綜藝大觀》的現場,請所有的來賓都再戴一次紅領巾,再做一次小學生,讓我們閉上雙眼,回到10年前,20年前,甚至30年前,讓我們一起走進童年……這是第124期以《走進童年》為主題的《綜藝大觀》節目中主持人的一段台詞。聽了這段話,相信很多人都會閉上眼睛,去感受那份曾經的歡娛和美好。這種直接交流的話語,質樸而富有激情,所有的人都會被感染,無形中營造了一種無比和諧的空間氛圍。

還以《綜藝大觀》為例,1995年初,欄目做了一期以母親為主題的現場直播節目。節目快結束時,主持人倪萍走向觀眾席,她說:我想知道,今天在場的觀眾朋友們,有哪位是陪同母親一起來看《綜藝大觀》的?觀眾席間站起了一位小夥子,在熱烈的掌聲中,倪萍很動感情地將小夥子誇獎了一番,又說了一段後來獲得一致好評的結束語:兒子帶母親來看節目本來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我常常在演播廳看到的卻是一對對情侶,一對對夫妻,有的是父母帶著孩子,我卻很少看見兒女陪著父母來的。其實,老人更需要多出來走走,他們更願意來看看電視台是什麼樣,演播廳是什麼樣,倪萍是什麼樣。我希望從今天以後,能在這裏見到更多的孩子陪著父母來……“母親”是個偉大的詞語,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節目現場,主持人通過語言,讓觀眾一起感受這份美德,一起見證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整台節目的立意得以升華。正如倪萍自己所說:“那時,我和觀眾一起感受著這份中華民族的美德,我的心被感染著。想到電視是對著千千萬萬個家庭,對著千千萬萬個有父母的兒女,我激動了。”

在大力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文娛類節目主持人語言的和諧感就顯得更加重要。琴瑟和鳴,黃鍾大呂,此謂藝術之和諧;和風細雨,桃紅柳綠,此謂自然之和諧;政通人和,敬業愛群,此謂社會之和諧;同學友愛,路人相助,此謂人際之和諧……文娛類節目主持人語言的和諧就來自於每一個感人的事件、每一句真摯的話語。人間自有真情在,真情衝淡社會中的種種不快,使得人間散發著文明的氣息,洋溢著和諧的芬芳!

文娛類節目的言語弊端

“節目是主持人的依托,主持人是節目的體現者、代表者、主宰者,是節目的延伸;主持人因節目而受到關注,節目因主持人盡顯魅力,兩者相得益彰、唇齒相依,離開特定的節目,主持人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節目主持人“是一台節目的串聯人,處於節目的主導地位,是某個節目製作群體的中心人物”。因此,對於文娛類這樣廣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的言語分寸就顯得格外重要。

1.“嘩眾”未必“取寵”

一些文化娛樂類節目主持人打扮得花裏胡哨,聲音嗲聲嗲氣,讓人倒胃口。從節目一開始到節目結束,滿嘴都是“吔”、“哇噻”、“酷斃”、“帥呆”等詞語,有的主持人衣著又露又透,自己覺得挺新潮,觀眾卻感到輕浮、膩味。

文化娛樂類節目的確不同於其他節目,它要求詼諧輕鬆、有幽默感,但這絕不意味著這一台節目就是靠主持人比比劃劃和一些煽情性的語言來帶領觀眾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搞笑運動。

文化娛樂類節目主持人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多學點知識,多豐富一下自己的內涵。內容決定形式,一個包子沒有可口的餡,捏成一朵花也沒人會欣賞。節目的前途在於節目的質量和主持人素質的有機結合,輕佻、煽情並不等於藝術,靠賣弄雖然能取悅觀眾一時,但卻不會持久,任何形式的嘩眾取寵都隻會逐漸使觀眾失去參與熱情,斷送文化娛樂類節目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