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動物認親之謎(2 / 2)

在美國西南地區一些岩洞裏,棲息著7000 萬隻無尾蝙蝠。它們的居住地如此擁擠,以致長期以來生物學家們推測,母蝙蝠喂奶時,不可能喂自己的親生子女,而隻是盲目地喂首先飛到自己身

邊的小蝙蝠。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美國生物學家麥克拉肯和他的助手做了實驗,他們從洞裏密密麻麻的、正在喂奶的800 萬對蝙蝠中抓走167 對,隨後對每對蝙蝠的血液進行基因測定。結果發現,約有81%的母蝙蝠喂的正是自己的子女。麥克拉肯帶著照明設備在山洞裏又進行仔細的觀察,他發現,母蝙蝠在喂奶前,先要發出呼喚的叫聲,再根據小蝙蝠的回答來判斷是否為自己子女,還要進一步用鼻子嗅嗅,在確認是自己的子女後才喂奶。

3. 騙親有其道理

生物界有認親行為,也有騙親行為存在。有的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采取了一些騙親手法,杜鵑是這方麵的行家裏手了。

杜鵑在繁衍後代的時候不壘巢、不孵卵、不育雛,這些工作會由其他鳥來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鵑產卵的時期,它便選定畫眉、葦鶯、雲雀、鰹鳥等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狀、羽色和猛禽鷹鷂相似的特點,從高遠處疾飛而來,巢內的其他鳥以為天敵鷂鷹來犯,便倉皇出逃,杜鵑乘機便將卵產在這些鳥的巢內。由於長期自然選擇的原因,杜鵑產的卵在大小、色澤、花紋方麵和巢主產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發現。杜鵑的卵在巢內最先破殼成雛。

小杜鵑的背上有塊敏感區域,有東西碰上,它便會本能地加以排擠,所以巢主的卵和破殼的雛鳥便被它推出巢外。這樣,小杜鵑可以獨占養父母采集來的食物了。小杜鵑慢慢長大了,老杜鵑一聲呼喚,它便跟著遠走高飛。

長尾葉猴是一種溫和的群居動物,群內成員會很好地合作,很少發生爭鬥。一般由l ~ 3 隻成年雄猴為頭領,帶領25 ~ 30 隻猴子。但如果有一隻年輕的雄猴登上首領寶座,它會殺死老猴王留下的所有幼猴。有些科學家認為,新猴王殺死未斷奶的幼猴,是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孫。因為哺乳動物在授乳期一般不繁殖,殺死幼猴可促使母猴及早進入繁殖期,從而早日生育新首領的子女。因此,這種殺嬰行為對於整個種群可能是一種生殖上的進步。這種觀點叫“生殖優勢”假說。

不過,母猴總是愛自己孩子的。如果有一隻雌猴此時已懷孕,它為了保護腹中的胎兒,會隨機應變地製造一幕生物學上的騙局:

它假裝已經發情,與新上台的猴王進行交配,使這位新首領以為將要降生的小猴真是它的親生孩子。雌猴從而成功地救下了這條小生命。

4. 一種生存適應

社會生物學家認為,“同緣相親”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是一種生存適應。動物終究是動物,它的生存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如果崖燕不能認親,就可能把辛辛苦苦找來的食物給別的幼鳥吃,而讓自己的孩子餓肚子。新猴王要咬死老猴王的後代,因為這些小猴不會有它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