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山西忻州地區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正在靜樂縣搞文物普查。一位女同誌在一條小溝的下遊發現了一些稀疏散布於溝底的石球。這會不會是古人製作使用的工具呢?
一行人中有的說像,有的說不像,誰也說服不了誰。
有人建議到溝的上遊去找找,看看這些“石球”是從哪裏來的。經過幾天的搜索,大夥終於在一處砂岩層中找到了大量的“石球”。
這些“石球”,不像哥斯達黎加巨型石球那樣棱角分明,也不像河卵石那樣光滑。它們的顏色與周圍岩石的一致,表麵粗糙,布滿碟形坑,7 ~ 20 厘米大小。大夥七手八腳地撿了一堆。
有人信手將一個“石球”向一塊大石頭扔去,“啪”的一聲,“石球”迸裂,大夥圍上去,隻見灰白色的石心被一些不規則裂紋分成許多小塊,小“石球”還有同心圓狀結構。
在離靜樂縣城北2.5 千米的汾河東岸,還發現有另一種“石球”。
此地發現過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在遺址旁的斷崖下有一片5 平方米的塌坡,埋藏著密集的直徑8 ~ 20 厘米的“石球”。
這種“石球”表麵粗糙,布滿內凹的碟形淺坑,似乎是被什麼東西一塊塊地粘走了表麵而被“毀容”似的。人們自然想到,這是不是遠古人類製造的石器? 因為,在這一帶曾發現過不少舊石器時代的石器。
20 世紀5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就曾在風程山一帶發現許多舊石器,但沒有石球。山西省考古所所長王建先生看了一些“石球”
的標本,認為不像是人工製作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詳細地觀察了全部標本,他發現“石球”出產於人類還遠未出現的三疊紀砂岩,而且其表麵沒有明顯的打擊痕跡,在時代和成因方麵否定了“石球”為人工製品。
這些“石球”,一類表麵較光滑,僅有一些細紋,另一類表麵粗糙,布滿大大小小的碟形坑。前一類沒有任何人工打製痕跡,而後一類的就其大小和形狀而言,太像人工製品了。
這些“石球”為什麼會散布在一條溝中? 它們到底是什麼?
既然不是人為的,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然力的“傑作”呢?
是流水衝刷而成,還是風化剝落,或是別的什麼因素形成的呢?
因流水衝刷而形成的近似球體的卵石,其表麵光滑,而若其表麵保持粗糙,則又不可能如此滾圓。而且,因流水作用形成的河卵石很難呈渾圓狀態,大多為橢球或扁球形的。
在自然風化作用下,也可能使岩石塊變成球形,但一般不能形成這麼小而圓的小石球。而且無論是流水還是風化作用都無法解釋“石球”表麵的網狀結構。
在我國南方,豪豬、河狸為了磨牙而啃咬石頭,常常會弄出一些非常像石器的東西來,其中就有“石球”,但這種“石球”上往往有一雙雙咬印,而山西的“石球”卻沒有。
在山西雁北地區和新疆的第三紀砂岩中也發現過這種“石球”。在巴西、德國等地曾發現過直徑大到幾米甚至幾十米的“石球”。這些巨大的“怪物”的成因與山西的“石球”相同嗎?究竟什麼人是這些“石球”的真正製造者呢? 多年來, 人們對此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是地質作用形成的結果,但又證據不足;有人認為是古人所為,但又無法再現它的製作過程,這些“石球”迄今仍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