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商品美和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的關係
商品美高度綜合了現實美和藝術美,使商品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審美對象之一。商品美中既包含現實美,又蘊藏著藝術美,也可以說商品美是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統一,離開了現實美和藝術美就沒有商品美。自然美和生活美是現實的兩種類型,是自然形態的美,藝術美則是觀念形態的美。商品美並不從屬於其中任何一種形態的美,而是人類全部美的形態的高度的綜合。所以商品美和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一、自然典是商品美的源泉
自然美是指客觀存在於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的美,如日月星辰、風雲雨露、江河湖海、蟲魚鳥獸、樹木花草、山川平原、珍珠瑪瑙、金銀玉石等自然景物,都可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
人類自由自覺地活動,有意識地改變著自然,同自然界形成一種特定的關係。人類的生產勞動,是人類有意識地通過自己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實踐實現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因而自然美是一切勞動產品美、一切商品美的淵源。馬克思所指出: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領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時,“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隻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
從這個意義來說自然界成為“人化的自然”,它不僅直接供給人們現成的生活資料,而且成為人類物質生活、生產勞動和精神生活的材料和對象。人類的生產活動和勞動實踐,使人們發現了自然界的奧秘。還在遠古的狩獵時代,開始製造和使用石器、骨器、弓箭來捕殺獵物時,人們就首先在石器等工具以及動物的角、牙、爪、骨等不能吃的部分上,直覺到了自己的本質力量,發現了令人愉悅的美,開始用獸皮、獸牙、貝殼、石子等裝飾自己。後來,畜牧業的發展使人們認識了動物軀體的美,如皮毛的花紋、顏色,動物器官對稱的結構等;種植業的產生和發展進一步使人發現了植物的美,如葉、花、果的形體美和色彩美等。隨著人類生產力和商品生產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有越來越多的自然物成為商品生產的對象,成為人類實踐活動的材料、條件、工具和環境,自然美也就成了商品美產生的基礎和源泉,離開了自然美,就不可能有完滿的商品美。自然美轉化為商品美的過程就是自然物意識化向意識物態化的轉變。客觀的自然美反映在人類主觀觀念之中,再通過人類創造性的想象和勞動生產的實踐,就產生了物態化的人為美。自然形態的美在時聞、空間和運等方麵,具有生動、直觀的現賣重接佳和不可複製性。而人為的商品美是自然美的近似正確的反映,具有間接的、類似的、現實性和主觀再造性。這主要體現在:
(一)自然材料的美是構成商品審美價值的重要條件
一切存在美的形態的有形商品都是由自然物經過藝術生產而產生的。物質材料對於商品造型的實際意義不僅表現在物質材料對商品形象起媒介作用,而且材料本身固有的特性也直接構成形象的感性形式,成為直觀因素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木材的木紋、大理石的石紋、玻璃的透明、金屬的光澤、聚乙塑料的蠟質感、皮革的柔韌感等等不同的物質特性,體現了商品的固有特色和美感。
(二)商品造螌的形式美源於自然界
一切商品的造型和裝飾畫麵,無一不是從自然物的自然形態演化而來的。有許多商品的造型,本身就是模仿動物、水果等自然物的形狀。花布、床單、窗簾上的圖案也多是對自然物的寫實或寫意。即便是幾何形狀造型和色塊構成的簡單裝飾畫麵,也都是受到自然美的啟發而創造的。自然界存在著很多美麗動人的形象,人類長期生活在自然界中,其審美感受受到自然景物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安歎黃山雄偉有力I形態萬變,形成一定的運動感,而桂林山水奇峰突起,山靑水秀,給人以一種寧靜的感受。這種動與靜就成為商品造型兩種不同的風格。又如,立體構成所表現的生命力、體量感、空間感、深度感都是自然形態的再現,波浪的起伏、水波的擴散、雲彩的飄蕩、花的對稱、雪花的形狀、動物的皮紋、樹幹的肌理、蝴蝶的色彩、自然界的色調變化,等等,無不成為商品美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