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與注射療法有關的幾種主要藥物(1 / 2)

注射療法起源於1853年間法國醫生托發明了注射針頭的應用之後,就已成為醫學上重要手段。約有1個世紀以上臨床醫學中一直以此作為一個工作中特地位的輔助方法。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包括原蘇聯醫學中的封閉療法(神經阻滯)在內,都已在醫學實踐中認識到,可考慮單獨用它來代替對於外科病的多種治療,因此從而可以簡捷地能解決手術刀或其他外科療法所不能解決的間題。近代又更進一步,結合了有關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分析研究,將此療法組織起來,加以改進與提高,並擴大了範圍,統稱為注射外科學,其意義也即成為非手術的外科治療。

本療法近期療效快,遠期療效高,容易傳授器械藥品價廉易得;絕大多數均可在門珍,急診中實施;不需住院,即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協助醫療上專業解決困難更便於基層醫療單位采用。外科病中占多數是炎症與外傷,其症狀與體征的表現,一般以疼痛為主,注射外科應用於臨床,不僅是對疼痛作了處理(藥物性阻滯)對組織活力的改進也發揮重要作用(反應性活動在設施與其作業方麵,較施行手術為簡單、安全,但關係到必須具備廣泛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知識,經驗,又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術水平,否則,不但無法保證療效,反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因之在決定應征及具體操作中亟應謹慎從辦。

在複雜的生體內,所有生理方麵的演變,都聯係到神經係統的活動,其次是組織營養的過程。本篇所介紹內容,多見於綜合性醫院中門診、急診、或在中小城市醫療單位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多發病與常見的傷病病種,多數在治療中可認為療效比較肯定,也有為著者本人的淺見仍須有待改進。人們對手術,放療等在治療過程中的效果,難免尚存在不滿我們認為對注射外科亦應同樣看待,既不能全麵肯定,也不應草率否定,有待於今後在工作中共同努力,長期實踐後,在廣泛的臨床體驗中再不斷改進。

一、局部麻醉藥物

麻藥品種甚多,名稱更是繁雜,有為藥物名、化學成分名、商品名等。因此除品種不同外尚包括同一種藥而有幾種不同名稱。我們在工作中最好極少數幾種麻藥,且必須熟悉它的優點與適應性。在臨症時對每個不同病例作為最優的選擇。理想的麻藥品,應能具備以下各種條件:①有效;②對機體、組織無損害;③毒性小;④作用過後,神經功能完全恢複;⑤注射時不痛;⑥發生作用快;⑦止痛功效長;⑧易溶於水;⑨不怕高壓消毒;⑩可與腎上腺素同用;不因遇光或空氣而變質。比較符合上述11個條件的,以往在國內多認為應以普魯卡因為最優,價廉物美。目前在國際上應用已多從安全上考慮,改用鹽酸利多卡因,較普魯卡因的副作用小死亡率。

關於普魯卡因等麻藥的過敏試驗,點眼法或皮內注射法的臨床價值,一般已認為無實用價值,因有文選記載,稱為試驗陰性者並不能保證病人確實不出現過敏反應而陽性者亦曾多次通過小濃度,小劑量開始,慢慢注射,漸漸增量並不出現有不良反應。

中毒反應:輕症的有頭暈,惡心等很短時間即過。中度的有呼吸困難,肌肉抽搐、脈細弱或短暫間呈半昏迷狀。重症的經過中較早即出現昏迷並漸發展成為呼吸與循環的衰竭。如在本療法中,作皮下或深部組織內注射廂藥,又:未過分超量應用於較短的單位時間內,允許在觀察用藥過程中掌握,可以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