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約公元前164-公元前114年)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自請出使西域,曆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當時,漢朝正在準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匈奴是我國古代民族之一,居於我國北方疆土,是夏民族的後裔,與殷、周並為我國古代三個較強大的民族集團。直到公元前3世紀,它還處於部落分立的奴隸製社會,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在水草分布很不均勻的蒙古高原過著遊牧生活。
秦帝國時,匈奴單於頭曼被秦打敗,向北遷徙。後來,頭曼的兒子冒頓殺父奪位,向東打敗了東胡,至西趕走了西方的“大月氏”,並且不斷南侵。漢帝國建立之初,曾采取和親政策以圖維持和平、休養生息,但匈奴上層集團卻屢屢破壞和約。17歲登基的漢武帝劉徹雄心勃勃,他下決心要擊敗匈奴。
原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居住著大月氏族,在西漢初年曾遭到匈奴冒頓單於的掠奪。冒頓之後的老上單於也侵襲了大月氏,甚至殺了大月氏王,用他的頭顱作酒器。大月氏族一再向西遷徙,想報仇又苦於力量薄弱。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單於殺死了。於是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這樣,漢武帝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決定招募有才幹的人出使西域。
沙漠、雪山、綠洲,時而長風漫卷、飛沙走石,時而萬裏寂靜。牧人的炊煙嫋嫋升起,直接雲天,駝鈴響過,這片大地又複天地開辟時的蒼涼。這就是古代中國的西域,即今新疆及與之山水相連的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西,直到中亞的巴爾喀什湖一帶。
然而,要越過西域7000多千米的流沙與荒漠,絕非小可,橫越西域,既要有外交家的辯舌,又要有探險家的膽魄。漢武帝用招賢榜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招募賢能之士。最後,張騫以郎官身份應招,肩負出使大月氏的任務。正是由於當時出使西域的困難,後世人們以“張騫鑿空”四字概括了他出使西域的貢獻和傳奇的一生。
公元前138年,張騫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導,率領100多人,浩浩蕩蕩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冒險西行。張騫一行一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亂蹄蹤跡,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明攻暗襲。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們還是一出甘肅臨洮就與一隊匈奴馬隊遭遇。除張騫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全部被殺。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張騫和堂邑父被迫分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製。他們還強迫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