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護理教學查房1(1 / 2)

在《骨科護理教學查房》即將付梓之際,我很高興為之作序。我從事骨科臨床工作已經30多年,多年的臨床工作使我深知“三分治療七分養”的含義,深刻體會到精湛護理對於一名骨科患者的重要,壓瘡、疼痛、管路、飲食,甚至一次體溫的變化,一次排便的異常,都有可能影響任何一次我們認為完美的手術。由此可見,提高護理質量,多角度、深層次認識疾病,觀察病情,培養高素質的護理專業人才尤為重要。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多位骨科專業組的護理同誌編寫了這本書。該書針對創傷、關節、脊柱、腫瘤、顯微外科65個典型病例,以查房的形式從病理、生理、疾病等特點來分析、闡述護理要點、護理措施。該書對健康教育、風險評估等的闡述也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是山西省骨科的發源地,2010年被評為首批“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多年來,為山西省及周邊省份的醫院培養了大批骨科人才。撰寫這本書的護理同誌具有非常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和教學經驗,編撰此書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在內,也有詳實的病曆描述,理論性、實踐性兼而有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對於在校學生和剛剛走上臨床崗位的護理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手冊。因而,鄭重地推薦給大家。

我也誠摯地希望,該書的出版能給新時期的護理教學提供一種全新的理念,成為廣大護理人員以及在校師生的良師益友!

山西省衛生廳廳長 衛小春

2013年8月15日

前 言

自從有了人類,便有了護理活動的萌芽。護理(Nursing)一詞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繹而來,原為撫育、扶助、保護、照顧殘疾、照顧幼小等含義。對護理的定義,由於曆史背景、社會發展、環境和文化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人們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和說明。縱觀護理發展的曆史,護理的概念和內涵隨著其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發展,逐步從簡單的“照料、照顧”向縱深方向拓展和延伸。護理學已經發展成為現代科學體係中綜合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學科。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成為世界各國保健人員的努力方向,使護理人員認識到僅以患者為中心是不夠的,使“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成為必然,護理模式也從個人模式(依賴於個人經驗)、生物模式(以疾病為中心),轉變到整體模式(以人為中心)。護理的對象不再僅限於疾病、患者,而是擴展到處於疾病邊緣的人以及健康的人;護理工作的著眼點是人而不僅僅是疾病,其任務除完成治療疾病的各項任務外,還擔負著心理、社會保健任務;護理的目標除了謀求糾正人生理上的變異外,還要致力於人的心理社會狀態的完滿與平衡。

護理的基本屬性是醫療活動,但它具有專業性、服務性的特點。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和醫學分科的不斷細化,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投身於護理實踐,並在專業領域發揮帶頭人作用已成為新時期麵臨的新課題。隻有不斷提高專業水平,以護理學和相關學科理論為基礎,結合各專科患者的特點及診療要求,以其專業化知識和技術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才能滿足人們的健康需要。如運用護理程序的方法,診斷和處理人類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強化對危重患者的監護以及手術前後的專科護理;為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麵的護理服務和護理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