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命中的N種相遇方式(1)(1 / 3)

1.在寂寞中等待愛的降臨

點燃一根煙,深夜裏與寂寞對話;

流下一滴淚,風幹時與寂寞同行;

寫下一首詩,筆跡中與寂寞共舞。

有人說,愛情像是半支煙,燃燒的一半是寂寞,剩下的一半還是寂寞。

你是否感受到了寂寞?

又為什麼會寂寞?

怎樣才能不寂寞?

愛情究竟是精神鴉片,還是寂寞時的無聊消遣?

為什麼別人都在愛情中徜徉,而自己卻隻能在寂寞中守望?

愛情到底在哪裏?

你和我也許曾無數次地追問過這些問題。寂寞同愛情,仿佛是花樣年華的代名詞。寂寞上演著,愛情也上演著。在每個年輕人的心中,交替出現,從未離開。

為什麼會寂寞?為什麼需要愛情?為什麼寂寞和愛情會不約而同地相遇?

馬斯洛,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曾說過:人類有五種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的需求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五種需求有著層次和級別之分,但對於不同的個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解決和麵對的核心問題不同,需求也就不同。

生理需求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通常是指衣、食、住、行。

安全需求則是為了追求穩定、有保障的生活。它們所表現出來的是對災難的避免和對傷害的防禦。

獲得尊重與實現自我的需求才是每個人的終極追求。

比方說,有很多的偉大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就在於受到了自我實現力量的驅動。

歸屬與愛的需求則涉及人與人的關係,比如親情、友情和愛情。

這種人際交往的需求馬斯洛將其統稱為“歸屬與愛”。它既體現了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心理需求,也指出了這種需求隻有在交往中才能實現。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需要交往?

我們知道,一個人隻要不離群索居,與世隔絕,就避免不了要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要相互發生關係。

那麼,在茫茫人海間,擦肩而過的人很多,為何隻有你和我相遇時眼神流轉?為何身邊的朋友無數,卻隻有你和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密友?為何在寂寞難耐的深夜,隻有你出現在我的腦海,讓我徹夜無眠?

原來,我們即使擁有親情的溫馨、友情的溫暖,但在心底的最深處,也仍然會時常呼喚某個人,希望他能在自己身邊,與自己相伴,同甘共苦。當這個人遲遲未來時,我們內心的孤寂便如同春草般茂盛,覺得好孤單、好寂寞。

寂寞不單單隻是一種現實的處境,一種孑然一身、無所依靠的處境,更是一種心理狀態。馬斯洛所謂的“歸屬與愛的需求”就包含了這兩層意思:一種是指在形體上被廣大群體包容而獲得的歸屬感;另一種則是愛情,這是一種心理需求,是孤單表麵之下,呼喚愛的寂寞心情。

莎士比亞說過:“對於一個耽於孤寂的人來說,伴侶並不是一種撫慰。”愛情與孤單之間,存在著奇妙的關係。有人由於懼怕孤寂而選擇愛情,想不到卻在愛情中越來越覺得孤單。最後,愛情如同虛設。

所以,孤獨寂寞雖然讓我們更渴望接近愛情,但卻不能成為尋找愛情的唯一理由。

2.因寂寞相愛,換來的卻是更加寂寞

有人說,愛是寂寞撒的謊,隻有寂寞的人才說愛。似乎寂寞和愛相影相隨,缺一不可。

其實,寂寞和愛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是群體不同,寂寞是一個人的事,而愛卻關係到至少兩個人。

寂寞源自於心靈,它渴望心靈與心靈的碰撞,這種渴望如果不能實現,勢必會產生寂寞的心情。

自然,這種渴望未必能帶來愛情。但是,帶著這種交流的欲望,愛情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到來。因為寂寞是一種心靈渴望的缺失,它需要安慰和彌補,而愛情卻可以平衡這種心靈的缺失。所以才有了愛情可以療治寂寞,愛情是一味心靈良藥之類的說法。

寂寞是可以克服和忍耐的,愛情則不能。愛情就像那決堤的洪水,一瀉千裏,擋都擋不住。

愛情可以暫時治療寂寞,但寂寞時尋找到的安慰卻未必就是愛情。

獨自一人時,人往往容易顧影自憐,與孤獨和寂寞相伴。在寂寞時,抓住一個能聊上幾句的人,無異於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便以為這就是愛情。

很多大學生便是這樣。進入大學後,大學生活不如高中時緊張,大部分人又身處異地,於是,便開始大肆尋求慰藉。校園裏,到處都是一對對、一雙雙相依相隨的背影,很多人便以為自己擁有了愛情。

孰料,畢業時,對於前程的擔憂,與親人的團聚,這些,都成了醫治寂寞的良藥。

不再寂寞孤獨,那寂寞時的慰藉便也不存在了,便又以為自己不再愛了。

其實,從未愛過,又何來不再愛之說?

怡是大學時的好友,從南方獨自來到北方上學。第一次離開家,沒有了家人的嗬護、朋友的陪伴,再加上南北氣候和飲食的差異,讓她有了孤立無援的感覺。

正在那時,她遇上了同樣來自於南方的峰。雖然他們的老家不在一座城市,但對北方的所有牢騷和不習慣讓他們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

兩個人開始一起吃飯,一起自習,一起玩,一起聊天,形影不離。不知不覺中,兩人開始以戀人相稱,並在校外租房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