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試談汶川地震報道的特征以及突發性災難事件報道的突破(1 / 3)

王燦發、王豔

改革開放30年來,黨和政府在政治體製改革上邁出了艱辛而紮實的步伐。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致力於推動政府信息公開的進程。2008年5月1日起,國務院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開始生效。在這次地震報道中,媒體勇於探索,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勇敢打破了固有的報道模式,采用全景式的記錄,全時報道與即時報道結合,全天候、全過程、全方位、零時差、零距離地對地震詳細報道,實施特殊編排和超常規播出方式來展現抗震救災的全過程,尤其是延伸報道和後續報道,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觀點和獨具匠心的結構與表現形式,真正實現了全麵化與個性化、時效性與準確性的和諧統一。

一、汶川地震報道的特征

(一)報道形式不拘一格

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黨報,《人民日報》自2008年5月13日開始,就圍繞著“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這個報道主線,及時發布最為權威的抗震救災的最新動態,並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救災的重大決策,向全國人民傳達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之情等等,為抗震救災鼓舞了士氣、堅定了信心、穩定了民心。從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到全國哀悼日結束,《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幾乎被汶川大地震相關報道占據著,每天都不惜用很多個版麵對抗震救災工作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報道,這種形式在以往的報道中幾乎是見不到的。

不但是中央級黨報盡全力革新對災難性突發事件的報道,各個地方級黨報也獨樹一幟。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幾乎所有的紙質媒體都把抗震救災報道作為報道的主流,向讀者傳達災區的最新動態。很多黨報刊登文章動員廣大市民積極抗震救災,號召企業、單位及各界人士為地震災區人民捐款捐物,《廣州日報》還義賣報紙三天以籌款捐助災區。

在報道形式上最具特色的是《四川日報》。從5月13日起,《四川日報》就用5個版對地震情況進行全程報道,並推出9個專欄,分別講述救援、親曆、人物等詳細狀況。至5月21日共9天的時間裏,《四川日報》總共刊登了762篇與汶川地震相關的報道,報道形式之豐富,實為過去所無法比擬。最讓人耳目一新並為之震撼的報紙報道形式是哀悼日當天很多家黨報的頭版設計。報紙版麵一反常態,不約而同地或以白色做底色,或以黑色做底色,大字號的哀悼字體震人心魄,所有的報紙媒體頭版隻有兩種色彩:黑和白,形成一種巨大的視覺衝擊力。

(二)注重言論引導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媒體越來越多地依賴,人們不但想從媒體上獲得更多的新聞事實,同時也想從中獲知事情的來龍去脈,通過深入了解事實真相來指導自己今後的行為。對於重大的突發事件,人們更好奇、敏感,並強烈地想要表達自己的見解。而言論板塊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通過言論,人們的觀點得以表達,對重大問題的分析解讀得以共享,思想的傳播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地震報道中,黨報都非常注重言論的引導和疏導作用。尤其是《人民日報》上所刊發的言論,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激勵著全國人民為抗震救災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地震中讓人們感受到的感動情景數不勝數,於是就引發了很多受眾內心的情愫,有人寫詩歌,有人發抒情性博文,借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深切感受。報紙的副刊、博客等等無疑是最好的感情宣泄載體,在地震報道中,《人民日報》的大地副刊就刊登了大量的抒情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