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十年(1999-2008)“兩會”報道創新評述
孫瑞祥、王明偉
年年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協會議),“兩會”年年報。議程消息、各種文件、發言、代表訪談、發言摘登和花絮已經成為一些報紙“兩會”報道多年以來的固定模式。[1]“兩會”報道如何出新,成了各大媒體所關注的問題。當然,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漸進的過程。正是基於此,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十年(1999—2008)間的“兩會”報道,對其報道創新做一番評述。
一、數據分析
本研究采取抽樣統計的辦法,選取1999—2008年每年3月7日的《人民日報》為樣本,共計10份。“兩會”報道創新是個係統工程,既有報道本身的創新,也有傳播方式的創新。本文試圖從報道版麵和欄目設計、新聞源主體、新聞體裁、報道數量等微觀層麵進行一番描述。當然,因為該報曆年“兩會”報道每天都有少許調整、變化,統計結果同整體情況有一定差異。
(一)報道編排
報道欄目的設置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出該報的報道、編輯思想。
十年間,《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的欄目數量呈增長態勢,欄目名稱上也有一些創新,這反映出其報道形式的多樣化。尤其值得稱道的是2001年和2006年:2001年開始,該報設置“兩會”特刊,欄目設置開始多樣化;2006年,網絡言論受到“兩會”報道重視,新聞性得到加強。
透過曆年“兩會”報道欄目的變化,可以感受到“兩會”報道的創新。“兩會”報道的指導性更強了,“注目西部”、“經濟縱橫·代表委員暢談‘又好又快’”等欄目緊扣政府工作中心。“兩會”報道變得實際了,“熱點話題”、“會內會外”、“情係民生”等欄目的推出,讓“兩會”走入尋常百姓家。“兩會”報道的新聞性更強了,“兩會速寫”、“心語快遞”、“兩會進行時”等欄目,將“兩會”報道當做新聞來做。“兩會”報道的可讀性更強了,“采訪劄記”、“兩會隨筆”、“妙語連珠”、“數字解讀”、“心情故事”等吸引著讀者。
(二)報道體裁
內容靠形式去呈現,新聞報道中的形式就是報道體裁。
消息在減少,特寫、圖片、評論、深度報道增多,極大地增強了“兩會”報道的可讀性和版麵的活潑性。有的報道還將不同的體裁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多種報道元素。當然,報道新聞信息是報紙的首要任務,謹防報道“八卦化”,須知光靠特寫是不能勝任“兩會”報道的。就2008年“兩會”報道而言,雖然出現了一批現場感強、文風鮮活的稿件,但是仍是以話題性的報道為主,缺少新聞性的東西。像《北京奧運的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是怎麼產生的》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同其新聞性有關。同時,時評和深度報道也應得到加強,加強思想性是一個創新方向。
(三)內容選擇
“兩會”報道的目的在於傳播相關信息,報道篇幅和新聞源主體選擇決定著報道的信息量和信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