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好人生的根本之道1(1 / 1)

寫在前麵

在全部知識中,有一個貫穿全部的根本

您知道嗎?在對人們有益的所有道理、知識和方法中,有一個貫穿全部的根本。這個貫穿全部的根本,好比是法律體係中的憲法,居於核心的地位;又好比是管理體係

中的最高領導,居於統帥的地位。且看古代那些絕頂聰明的智者,如何看待這一貫穿全部的根本。一以貫之《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它簡潔精煉、含義深刻,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

至理。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一個詞——“一以貫之”。什麼是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就是用一個根本性的思想,貫穿全部的道理或知識。

《論語》中記載——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直白的意思是——孔子說:“賜(子貢的名為端木賜),你以為我是廣泛學習並且記住各種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有一個根本的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

《論語》中又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直白的意思是——孔子說:“曾參啊!我講的道,由一個根本的思想貫穿始終。”曾參說:“是的,我懂了!”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參:“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老師的道,大概就是忠恕罷了。”

按照國學大師傅佩榮先生的判斷,曾子沒有追問孔子其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而曾子所推測的忠恕,隻是曾子的誤解,其實不是孔子的本意,其實不是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的道。傅佩榮先生這種看法,非常有道理。不管孔子的道具體指的是什麼,起碼有一點可以明確:孔子這位智者,這位人類的大思

想家,他早已明白,比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一以貫之的道,是貫穿全部知識的根本道理。

古人說:“以道禦術”。曆經數千年的發展,人類已經創造並還在不斷創造許許多多的術,技術、學術、藝術、

謀術、戰術、醫術、武術、……。然而,所有這些術,都要靠道來統馭。“以道禦術”中的道,指的也是貫穿全部知識的根本道理。

今天的世界已進入知識時代,爆炸性增長的知識讓我們應接不暇。也許,我們現在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掌握這一貫穿全部知識的根本。

那麼讓我們一起,開啟這一根本道理的探尋之旅。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能需要把自己的心態,進行一番調整。顯然,我們所要探尋的根本道理,一直被我們所忽視。或許,它就隱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的背後,隻是我們未曾思考、未曾發現,或

者說,是我們對其視而不見。如果你我能夠暫時收起心中所有先入為主的看法,那麼,這對於我們去探尋根本道理,

無疑將非常有益。

現在,讓我們先從一個小故事開始,然後依次進行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的探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