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自我康強。自我的生命延續、身體健康,是支撐繼續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性能力;自我的素質本領是支撐繼續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性能力;自我的外在形象,也可以滿足自身和他人對美的需要。一個人如果生命不在,不但自身享受不了生活的樂趣,而且事業被迫停止,而且家庭痛
苦、經濟受損、朋友痛惜;一個人如果自我素質不高、本領不大,則辦事的能力低下;此外,“愛美是人類的天性”,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既可以悅己,也可以悅人。
6 生活快樂。
生活快樂,直接滿足了自身的物質文化需要;
生活快樂,直接滿足了親友的物質文化需要。
一個人如果日常生活、業餘生活不豐富、不快樂,不但自身就體會不到樂趣,親友也受到消極影響;一個人如果日常生活、業餘生活豐富多彩、快快樂樂,自身就能充分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親友也受到積極感染。
綜合起來看,事業成功、財力堅實、家庭美滿、人際和諧、自我康強、生活快樂是人生美好的主要構成。
人生美好的主要構成,包括事業成功,包括財力堅實、家庭美滿、人際和諧、自我康強,包括生活快樂,這是一條客觀規律。
這條客觀規律告訴我們,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就是要追求事業的更加成功、財力的更加堅實、家庭的更加美滿、人際的更加和諧、自我的更加康強、生活的更加快樂。
當然,崇法尚德是追求這些人生美好構成因素的前提。崇尚法製道德並視其為人生美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地向上,才能真正地向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在戰爭狀態、緊急情況、特殊形勢下,人們往往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往往不能做到“事業和家庭兼顧”,往往不得不作出選擇,往往不得不作出決斷。
除非在戰爭狀況、緊急情況、特殊形勢下,人們應當全麵協調地追求事業成功、財力堅實、家庭美滿、人際和諧、自我康強、生活快樂,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不同的人生階段,決定相應的主攻方向,既突出重點、又統籌兼顧。
少年時期,以成長為主,以追求自身的成才、獲得過硬的本領為主;年富力強時期,以追求事業為主,以努力開創事業、獲得實際成就為主;老年時期,以生活為主,以安享晚年、含飴弄孫為主。這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們追求重點的不同。
但不能因為隻顧重點、忽視其他;隻顧事業,忽視家庭;隻顧賺錢,忽視孩子;隻顧工作,忽視生活;隻顧奮鬥,忽視健康,諸如此類的做法都是違背關於人生美好主要構成的客觀規律的,不是追求人生更加美好的正確做法。其不正確性,往往隻有等到產生嚴重後果時人們才能意識到。
這一客觀規律,對於人們確立個人夢想,選擇個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長期以來,人們談到價值觀,往往較多地注意到人們對於價值觀的選擇性,而對價值觀的科學性、先進性沒有太多關注。
所謂價值觀,本質是人們把哪些需要作為根本需要的重點來加以滿足,把哪些價值作為人生價值的重點來加以實現,把哪些行為作為滿足根本需要實現人生價值的重點來付諸實施的觀點。
人們的價值觀,雖然受文化傳統、興趣愛好、社會環境的影響而有所差異,實際上也有科學不科學、先進不先進之分。科學的價值觀、先進的價值觀,往往更有利於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我們在運用以上客觀規律中,可以吸收當代中國“愛國為民”、“以人為本”的主流價值觀,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和而不同”的先進價值觀,吸收西方文化中“追求成功”、“財務自由”的積極價值觀,具體確定自身的個人夢想和價值觀,使自身的個人夢想和價值觀更科學、更先進。
● 構思和確立個人夢想
在總體上、宏觀上,掌握了實際情況,把握了客觀規律,掌握已有方法和總結經驗教訓後,就可以針對實際情況,妙用客觀規律,把追求人生的更加美好這一終極目的具體化,構
思和確立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者個人夢想。人生使命或者個人夢想確立後,如果感覺太抽象、太籠統,還可以進一步細化為行動要求,這些行動要求就是核心價值觀。人生使命、個人夢想以及核心價值觀需要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需要隨著實際行動中認
識的深化,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調整和優化不是放棄,而是追求更好。欲明夢想先想結局想象一下,若幹年後,我們的生命即將結束,我們最希望的情景和結局是什麼樣的,我
們對什麼事最放心不下,我們有什麼成就和貢獻嗎,我們最難忘的經曆是什麼,然後,在葬禮上,我們最希望聽到什麼樣的評價,我們是個稱職的子女、父母、丈夫、妻子或親友嗎,我們是個令人懷念的朋友、同事或夥伴嗎,失去了我們,對關心我們的人和我們關心的人有什麼影響。
這樣的想象,可以發掘出自己內心的深層召喚,可以意識到真正對於自己重要的事
情,可以評價自己的人生夢想是否合適。個人夢想不一定是偉大的、崇高的,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偉人,成為英雄;但個人夢想一定是負責的、真誠的,因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愛自己和自
己所愛的人真誠。人可以平平淡淡走過一生,但絕不能渾渾噩噩混過一生;人可以自己無所奢求奢望,但絕不能放棄家庭放棄責任。我們的確要有個人夢想來指引前行。沒有個人夢想,人生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晃晃悠悠隨風飄蕩,最後不知所終無跡無痕。有了個人夢想,人生就有了目標,就有希望活出個人樣,活出點尊嚴,活出人生的精彩,
活出生活的滋味,活到不能活時,回首過往感到無悔,活到落幕一刻,展望未來感到安心。引領你的一生以下是李開複先生《引領你的一生》文章的節選,感謝李開複先生把精彩的感悟拿出來
與大家分享。
前不久,我的同學蘭迪·波許教授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講座”。在美國一些高校裏,“最後的講座”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後一課。蘭迪教授並沒有準備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隻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這次講座對他來說,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後的講座”了。
我的親友紛紛在電子郵件中向我推薦蘭迪教授的此次講座。我和女兒一起看了講座的視頻。看完後,我們感動地含著眼淚,同時又因為感悟和興奮而相視一笑。我們像每一個聽過講座或看過講座視頻的人一樣,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我經過電子郵件找到蘭迪,他慷慨地答應讓我們把他的視頻加上中文字幕,並授權讓我們把視頻、講稿和討論放在“我學網”與中國的網友分享。
對這樣一次出色的講座,我的感觸很深,也領悟到了許多東西,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此次講座,蘭迪教授有兩個結論:第一:“今天的演講不是講如何實現你的夢想,而是如何引領你的一生(leadyourlife)。
如果你正確引領你的一生,因緣自會帶來一切你所應得的。”
我認為“Leadyourlife”這句話既簡短有力,又意味深長。“Leadyourlife”而不是“liveyourlife”,也就是說,不要隻“過一生”,而是要用你的夢想引領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你的一生,要用執著、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這些,因緣會給你一切你所應得的。
孔子說: “未知生,焉知死。”而蘭迪仿佛想通過他的“最後的講座”告訴我們:“如果你盡力地去實現你的夢想,那你才是真正地生活過了。對一個曾經真正生活過的人,死亡是一點也不可怕的。”
第二:“今天的講座其實不是為你,而是為了我的孩子。”
這是多麼珍貴的遺產呀!我相信他的三個孩子會依據他“最後的講座”來引領他們的一生。我也相信,經過互聯網的傳播,更多的孩子會因為看過蘭迪的“最後的講座”,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和更加精彩的一生。
我十一歲的女兒看完“最後的講座”後告訴我:“我要寫下我童年的夢想。”我拍拍她的頭,讚賞她的計劃。她又說:“我可以去畫我房間的牆壁嗎?”我提醒她:“你小時候畫的還不夠嗎?”她吐吐舌頭說:“我知道。謝謝你以前讓我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