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犬 誰不喜歡簡?
幸運之星辰照耀你的運程,造就你如火如露亦如精靈。
——英國十九世紀維多利亞詩人羅伯特·勃朗寧
在瀟瀟秋雨中來到英格蘭西南部的巴斯古城,直接去往城中最古老的屋舍“莎麗琳之家”(SallyLunnsHouse),隻為品嚐當地著名的Sally小甜麵包。沿著狹窄陡直的木梯,輾轉往上去到茶舍三樓,覓得一靠窗桌台。白色木格窗外懸掛著窄長的花槽,內裏植著枝葉碧青水潤的紅色繡球花,茸茸茂盛,嬌豔可愛。
這座前喬治亞時期圓木架構老屋乃由當地木匠GeorgeParker於1622年設計建成,房屋最底層基石為古羅馬遺址。300多年前,年輕法國女子SallyLunn從對基督新教胡諾格教徒的宗教大清洗中逃脫,來到寧靜安詳的英國古城巴斯,她的麵包烘焙手藝逐漸成為城中一絕。其後三個多世紀,老屋曾輾轉多人之手,SallyLunn小麵包則保持鬆軟甜香依舊,配一壺釅釅的英國紅茶,舒爽美味。
離開茶室,天空恰好放晴。站在磚石砌就的古老巷子裏,抬頭仰望頭頂一角藍天,明淨透徹,怡人心脾。沿著狹窄彎曲的小街,一徑去往位於Gay街上的簡·奧斯汀(JaneAusten)紀念中心。不久,細雨重新落下,初時稀疏,漸而急促,最終發覺已不能抵擋雨點的追逐,隻好暫蔽於伸展而出的屋簷之下。嫋嫋雨絲隨風拂過臉頰,清冷迷離。街邊,十八世紀初興起的蜜黃色帕拉第奧文藝複興式風格的喬治王時期建築,在濛濛雨霧中,愈顯風雅優美。
位於城市中央地帶的簡·奧斯汀永久紀念中心是一幢喬治亞風格三層聯體屋。屋內陳設著簡的部分手稿、作品及生活用具,細細展示出英國十九世紀初期著名女作家簡在巴思的生活狀態,以及這座優雅有序的古城對她寫作的影響。
1801年,簡70歲的老父親GeorgeAusten身體日漸羸弱。他決定結束自己40年的牧師生涯,自漢普郡寧靜安逸的Steventon鄉村搬到巴思,希望多多浸浴古羅馬溫泉,可幫助緩解身體病痛。他們寄寓於SydneyPlace4號,屋苑對麵便是1795年建成的“悉尼花園”,由建築師HarcourtMasters設計規劃而成。這座美麗花苑乃巴思上流社會皇室貴胄仕女紳士們慣常流連盤桓之地。“得以距‘悉尼花園’如此之近真是好。幾乎每日可去……”,在1801年1月21寫給姐姐卡珊德拉的信中她勉力表現出自己的樂觀心態。簡心中始終更中意漢普郡靜膩自然活潑潑的鄉村景致,以為自己是一個鄉間女子。於她而言,巴思實在太過沉悶無趣。
1805年,父親去世,30歲的簡與姐姐卡珊德拉和新寡的母親不得不離開巴思舊居,搬到距紀念中心不遠Gay街上一個較小屋宇內,隻留一位女傭。父親去世後,家中生活狀態立刻迥非昔比,每年生活費隻得210英鎊。幸有幾位哥哥施以援手,每年共出資250英鎊,母女生活方不致窘迫。1806年,她們永遠告別巴思。兩年後,簡在給姐姐的信中欣慰慨歎:“明天便是離開巴思去往Clifton的兩周年慶,真乃勝利大逃亡”。在簡所創作的小說《勸導》與《諾桑覺寺》中,巴思古城的風物景致與中上流社會生活細節均多有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