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孩子一起“瘋狂”
著名的教育學家斯賓塞說:“身為父母,應該在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瘋狂’的過程中,傳遞給孩子快樂的力量,這種快樂的力量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動力。有了這種力量,孩子就會有無窮的能量,想著美好的未來茁壯成長。”
斯賓塞經常和兒子一起在戶外種植植物,一起埋種子,一起澆水,直到植物生根、發芽、成長;還和兒子一起“淘氣”地烤麵包。雖然,父子倆最終烤出的麵包用“糟糕”兩字來形容也不為過,但這種幸福和快樂的情緒,始終在父子之間纏繞。
就是在這樣的“瘋狂”舉動中,斯賓塞的家始終洋溢著快樂的“空氣”。這種“空氣”成就了斯賓塞積極、樂觀的個性。而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法”,也最終成為影響整個西方世界家庭教育的一劑重要良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經常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遊戲,甚至像這位“斯賓塞爸爸”一樣,和孩子一起“瘋狂”。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相信家長也會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感受到生活中的巨大快樂。
2.正確地陪伴孩子學習
陪伴孩子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一起學習很必要,但是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是檢察員、監督員,否則你的陪伴可能就會是一件多此一舉、有害無益的事情了。
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不等於在孩子學習時殷勤地一會兒端茶遞水,一會兒送水果,甚至幹脆坐在孩子身邊,眼睛盯著孩子寫每一個字,稍微有錯就大聲訓斥孩子,或讓孩子立刻糾正。這些做法都會使孩子分心,思路受到幹擾,導致孩子很難形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養成獨立鑽研、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增強孩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心,這樣才能達到“陪伴孩子是為了讓孩子孩子日後更好的獨立、自主地學習”的目的。
3.注意陪伴的“度”
家長陪伴孩子時,要注意陪伴的“度”。現在城鎮居民居住特點本來就不利於孩子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如果家長還要孩子在放學後和節假日裏都“跟自己一起玩”、事無巨細地陪伴,不僅容易導致孩子依賴性越來越強,而且對孩子人際協調能力的發展也會造成消極影響。因此,家長在保證自身陪伴孩子的前提下,還要想辦法創造條件讓孩子盡可能地多與夥伴一起玩耍。比如周末帶孩子出去遊玩時,再主動帶上孩子的幾個同學,這樣就既陪伴了孩子,又能讓孩子和夥伴們增加交往,這種方式可謂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