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完了……
——培養孩子樂觀的認知能力
7月18日星期三陰
最近發現小天比較消極,看待問題總是從事物的陰暗麵去分析,動不動就說:“完了、完了、完了……”“我怎麼這麼倒黴……”“真是糟糕透了……”如果是口頭禪倒也罷了,可要是孩子真的就是這麼消極地看待問題,那可怎麼辦呢?
我知道,隻有樂觀向上,善於從有利麵去思考問題的孩子才能經常體驗到人生的樂趣,並順利度過生活中的各種磨難。到底該怎樣培養孩子積極樂觀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呢?帶著疑問,今天我翻閱了書籍,勞倫斯 沙皮羅的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說孩子是否能樂觀地看待事物,與父母平時的教養態度密切相關。他以一個具體的事例說明了這一點。
8歲的蘇茜準備與朋友去野餐,盡管父母三次要求她出去前把房間打掃幹淨,但她還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房間裏亂得一團糟,自己卻出去了。那天早晨,正好有位房地產代理商要來看房子,當看到蘇茜的房間還沒有打掃時,父母非常生氣,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蘇茜打掃房間。那天下午蘇茜回家後,母親滿臉怒氣,立即把她帶到臥室,告訴她自己為什麼生氣。
如果此時母親采取的是樂觀的方式,她可能會說:“你給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非常生氣。”(母親的批評是肯定的,並且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跟你講過三遍,要你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就是不動。”(母親準確地描述了發生的事情,並把蘇茜的問題說成是暫時性的。)“今天有房地產代理商要來,你不打掃自己的房間,我們就得替你做,結果耽誤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間的幹淨、整潔是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的。”(母親隻是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問題的原因和結果,她的責備是正確的。) “我要你在自己的房間呆15分鍾,好好想想我說的對不對。然後告訴我,今後你會如何保持房間整潔,保證這類事不再發生。至少要講出三條解決問題的方法。”(15分鍾是8歲孩子比較實際的考慮問題的時間,蘇茜的母親給她布置了一個很實際的任務,用這種方式來結束這個問題是合適的)
如果母親采取悲觀的方式,則可能這樣開始說話:“你為什麼總是這麼不體諒人?你的行為把我氣瘋了!”(“總是”一詞意味著問題很普遍,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母親的情感反應太過分了,會給孩子造成太多的內疚感)“我跟你說過無數次,要你保持房間幹淨,但你從來都不聽!你是怎麼啦?”(母親把問題說成是普遍性的“無數次”,永久性的“你從來就不聽”,不僅會讓孩子產生內疚而且還進一步暗指了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今天早晨房地產商來了,幾乎是一場災難!人們說進屋的第一印象會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了一位難得的代理商,會使房價降低幾千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們買不起新房子了!”(蘇茜的母親把事情描述成一場災難,暗指這一次疏忽很有可能會毀掉全家的生活)“現在我要你呆在房間裏,好好想想你幹的一切。”(這一懲罰是不確定的,沒有針對性。蘇茜有時間來思考,產生內疚,卻沒有機會學會或做些什麼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讀完勞倫斯 沙皮羅的分析,我受益匪淺。若你能樂觀地看待孩子的錯誤,那麼你心平氣和的教養態度會讓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是可以改變的,養成其樂觀的性格;當你悲觀地看待孩子的錯誤時,“氣瘋了”、“災難”這些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對未來充滿悲觀的情緒。
小天的悲觀言辭應該不是生活中我和老公對他的影響造成的,可能是孩子之間的一些口頭禪吧!我的心放下了大半。
在生活中,哪些做法會對孩子樂觀的認知態度產生積極的影響呢?
1.多從正麵角度評價事物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舉止處事方式通常會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所以家長首先應學會從正麵角度評價分析自己遇到的一些麻煩,想方設法找出事情好的那一麵,這開始會有些困難,但嚐試多了,就會成為一種自然。孩子會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會主動去發現問題的有利麵。
2.在不好的事情中找有利麵
家長可以組織全家一起來玩這種遊戲,讓全家去找出一件不好的事情的有利的一麵。如本來周末全家想去郊遊,可正好下大雪,計劃要被取消。這時全家就去找出活動被取消的好處,看誰找得多。
3.借助故事啟發孩子
家長平日裏要給孩子講述一些樂觀地看待人生的故事,以此來啟發孩子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如,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是個樂觀的人。在他七十多歲時,有一次一場意外的大火將他的實驗室化為灰燼,人們都非常擔心這個老人能否承受得住這沉重的打擊,紛紛趕來安慰他,誰知愛迪生卻微笑著安慰對方:“沒關係,我正準備建一個更大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