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務實——百年社會經濟反思8(1 / 3)

陳雲的幹部工作製度化思想

馮軍旗

幹部製度化是關於幹部工作的規章製度、行為規範和程序建立及持續的過程,包括製度建立和製度深化兩個階段。

幹部製度化關乎權力和資源的分配,關乎政治體係的效率和活力。它對於幹部體製的確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政治體係的穩定與良性運轉,以及政治生態的民主化與文明化而言,關係重大。

陳雲曾長期擔任中共組織係統和紀檢係統的領導,是中共幹部體製的奠基者和開創者之一。陳雲的幹部製度化思想體大思精,主要體現在其1937年到1944年間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期間以及1978年以來的新時期。陳雲作風穩健,多謀善斷,看得高,想得遠,善於思考戰略性和製度性問題,其很多幹部製度化思想都成為中共幹部體製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具體化為幹部製度而延續到今天。筆者主要從幹部的選拔任用、幹部離退休製度、幹部的教育培養和幹部監督等幾個方麵,對陳雲的幹部製度化思想進行細致地梳理。

一、幹部選拔任用

一個完整的政治體係,必然涉及到政治體係中人員的進入、流動和退出問題,並且必須保持動態的平衡,隻有這樣,這個政治體係才能新陳代謝,並不斷發展。幹部的選拔任用屬於政治錄用範疇,不同的選拔任用標準和製度設計往往是不同的政治體製的反映。美國政治學教授塞利格曼(Seligman)認為,政治錄用模式決定了政治參與和地位獲得的管道和途徑,影響到政策的製定和執行,影響到地位和權力的分配,甚至影響到整個政治體係的穩定13。在中共的幹部體製中,政治錄用有兩個麵向,一是政黨方麵,如黨員的培養和吸收以及黨的組織建設等;二是政治機構方麵,如工作人員的選拔任用等。

幹部的選拔任用取決於組織路線,不同的組織路線下,幹部的選拔任用標準往往不同。幹部的選拔任用同時又受政治文化傳統和時代發展任務的影響。如何選賢任能,又是選人用人的機製問題。具體來說,幹部的選拔任用包括選拔任用的原則、資格、程序、方法和監督等等。

陳雲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期間,正是中共幹部製度建立的時期,深受共產國際和列寧主義建黨思想的影響。當時黨麵臨的重大任務就是積極發展黨員,擴大和鞏固黨的組織。陳雲指出,是否加入黨的組織並為黨的事業奮鬥,是列寧的建黨原則之一,是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的根本性分歧所在。中共一大在與李漢俊的孟什維克觀點進行鬥爭的基礎上,奠定了這一建黨原則,成為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陳雲同時就入黨資格、黨的成分、入黨手續、黨員候補期以及共產黨員的標準等問題提出了一係列的製度性觀點,這些都具體化為了製度,延續到今天。

陳雲認為,必須加強黨的支部建設,支部是黨的基本組織,是黨的力量增長的主要源泉,“黨就依靠支部去征收新的黨員、擴大黨的力量。”14要按照生產單位組織支部,要選好支部領導。支部要發揮好發動群眾、征收黨員、教育黨員和培養幹部的任務,要成為黨的戰鬥堡壘。

選拔任用幹部是中組部的工作職責,也是陳雲擔任中組部部長期間考慮較多的問題之一。陳雲的選拔任用幹部思想既受到中國政治文化中選賢任能傳統的影響,又基於其個人日常的思考和實踐。陳雲指出,選拔任用幹部必須掌握好幹部政策,也就是用人之道,具體來說,就是:第一,了解人;第二,氣量大;第三,用得好;第四,愛護人。

“了解人”就是說要全麵看人。“氣量大”就是說要善用各種人才,靠單槍匹馬,革命是不能成功的。“用得好”就是要讓幹部敢說話、敢做事、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愛護人”就是幫助扶持幹部,慎重對待幹部的政治生命。

在掌握好幹部政策的基礎上,選拔任用幹部的標準是:第一,忠實於無產階級事業,忠實於黨;第二,與群眾有密切聯係;第三,能獨立決定工作方向並負起責任;第四,守紀律。概括起來就是:政治、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選拔任用幹部的原則是:德才並重,人事兩宜。要用人得當,適得其所,並主要通過完成任務的表現考察幹部的德才。同時,幹部要能上能下。

具體提拔幹部的方法是:要有步驟,有準備,預先審慎考察,能力要合於位置,工作要稱職。一般不越級提拔,越級提拔一般來說有害無利。陳雲說,台階論還是對的,越級提拔的,隻能是少數。按台階上台的人,基礎鞏固紮實,本領全麵。15要從日常工作中認識幹部,從鬥爭中考驗幹部,從群眾運動中發現和提拔幹部。還要注意選拔任用非黨幹部和婦女幹部,並注意選拔本地幹部,培養本地領袖。在1987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陳雲又強調,提拔幹部要注意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不熟悉的幹部也要用。加上德才兼備,這是提拔幹部的大方針16。使用幹部的方法是,要量才使用,放手使用,適當分配,合理經濟地配備幹部。要選拔優秀分子進入領導機關和核心部門。

1976年,陳雲就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方針政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論斷。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出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幹部“四化”方針,這一方針成為新時期幹部工作的指導方針。

1980年12月,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製度化,仍然是我們在幹部政策上的大方針。我們老幹部必須擔負起挑選德才兼備的青年幹部的責任。”17查1986年版的《陳雲文選》,此處沒有“革命化”,也就是1995年版的《陳雲文選》中新加了“革命化”。據陳雲同誌的秘書朱佳木回憶,一開始,陳雲講的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製度化”,印文件時,經有同誌建議,加了一個“革命化”,成為“五化”,後來,經過反複推敲,去掉了“製度化”,還是“四化”。181983年,陳雲在寫給王震和蔣南翔的信中,再一次強調了幹部的四化方針,指出“很好地培訓適應四化建設需要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黨政領導骨幹,是黨校的迫切任務”。19雖然經過反複推敲,去掉了“製度化”,但也充分說明了幹部隊伍的製度化在陳雲幹部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革命化,主要指政治和德行標準。陳雲認為,用幹部的標準,政治和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以政治為主;德才要並重,但要以德為主。選幹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一個也不能提拔。”20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21具體來說,就是要提拔那些黨性強、作風正派、敢於堅持原則的人。

年輕化,主要指年齡和身體標準。1978年以後,陳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當時不斷有工作在一線的老幹部病倒和去世的現實,指出,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必須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幹部,並就中青年幹部的年齡提出具體要求,就是在數量上占多數(70%以上)的應該是40歲左右的人和40歲以內的人。在這裏,陳雲第一次提出了可操作的幹部年齡下限標準,和後來形成的黨和國家領導人70歲離退休的上限標準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等於是用客觀的年齡標準來推動幹部的新老交替,這對於提高幹部隊伍的效率和活力均作用巨大。

對於提拔中青年幹部的原因,陳雲認為,第一條就是年富力強,且40歲以下的人中間有人才。陳雲說,隻有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才能使黨的事業後繼有人,才能使幹部的交接班穩定地進行,也才能使興風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亂子。為了做好中青年幹部的選拔和培養,中組部要成立青年幹部局,縣以上的組織部門都要成立類似的機構。成立專門機構,這是陳雲幹部製度化思想最重要的體現之一。

知識化和專業化,主要指知識和業務標準。陳雲說,建國後,我們培養了大量知識幹部和技術幹部,“他們多數有專業知識,不少人有第一流的專門知識”。22這些人大多經受了一二十年的實際鍛煉,黨內有大量這樣的幹部,問題是沒有去提拔、去培養。同時,提拔中青年幹部,必然涉及到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問題。早在革命時期,陳雲就指出,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同樣,在新時期,“沒有大批知識分子參加到我們黨的幹部隊伍中來,也絕不能建成現代化的新中國”。23所以,黨應該重新做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入黨的決定。為此,中央組織部要成立技術幹部局,組織部門要有專門管理科技幹部的機構,要有科技幹部的檔案。對於幹部的知識化和專業化,陳雲特別強調,提拔中青年幹部,“拿筆杆子的人、能寫文章的人,選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24,黨內沒有能寫文章的人不行。

陳雲四化幹部思想的提出,其重要的著眼點就是要通過幹部的現代化來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這是新時期組織路線的重要指導方針。而2002年黨中央頒布的《黨政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其中的很多原則,比如任人唯賢、德才兼備原則,群眾公認、注重實績原則,民主集中製原則,依法辦事原則等,陳雲早就有充分的論斷,這是陳雲幹部製度化思想具體化為黨的幹部製度的重要體現。

二、幹部離退休

革命精英的年輕化在全世界都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共也不例外。

中共政治精英的退場也就是幹部的離退休問題相當長時期內都沒有製度化。幹部離退休涉及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政治繼承問題,也就是領導權力的交接問題。這曾經被認為是中共幹部體製乃至共產主義體製的結構性缺陷。對此,陳雲說,“黨的交班和接班問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在我們中國黨內,有過痛苦的教訓,這一點,我不說大家也知道”。25因此,政治繼承的製度化不僅關係到權力和平有序的轉移,關係到政策的變動,更關係到政權的可持續發展。美國政治學家普特南指出,“在領導人交替之際,所有政治體係在麵對內部或外部壓力時最為脆弱。對於尚未成熟的政治體係來說,這種壓力最大。因此,有能力承受周期性的政治繼承風暴,正是一個政治體係高度製度化的標誌”。26

1976年之後,隨著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大批老幹部複出。這在當時是完全必要的。但隨著局勢的演變,幹部的老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帶來的意外結果則是這成為了中共政治繼承製度化的契機,推動了幹部離退休製度的建立。

對於幹部的老化問題,陳雲有著自己切身的感受,他說,“我實在不行,一天隻能工作兩個小時,到了晚上,右眼睛伸手不見五指,看不見了”27,“現在從中央到縣委,大部分人頭發都已經白了”28。因此,他建議,成立中央書記處,選身體好、年輕些的同誌,分擔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的日常工作,同時,也作為培養高級幹部的機構,為中央的交接班做準備,這正如葉劍英同誌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中央書記處,我考慮就是準備接中央的班的”29,並且要集體交接班,而不是個人交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