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
中國和印度是兩個最古老並且還在存活延續的國度。在歐洲人眼中,18世紀以前,她們代表著財富和智慧,而之後,則是停滯、戰亂和貧弱。
1820年時,中國以占世界35.5%的人口創造了占世界28.7%的GDP;印度占世界GDP的比重為16.0%,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9.6%,是僅次於中國的經濟強國。1820年的中國和印度,在經濟總量上排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尾隨其後的是法國、英國、俄國、日本、奧地利、西班牙、美國和普魯士。1820年,在世界最強大的前十大經濟體中,排名後八位的八個國家的GDP總量超過了世界GDP總量的一半以上,就這個比例來說,20世紀頭號經濟強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不能和當時的中國相比。
20世紀初葉,中印兩國人口總和約為7億,這些人蒙受著饑餓,疾病,倒退;20世紀50年代,兩國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共和國,似乎都踏上了發展的軌道,但卻遭受著饑荒,中國在人為地“大躍進”,印度在承受著自然災害的困擾。
又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再議論中國和印度時,很少有人提及她們的失敗或古代智慧,而是生機勃勃的現代經濟。《經濟學家》已經開始發表文章勸大家不要害怕中國的經濟實力;美國更是通過立法抵禦印度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競爭。
於是人們開始關注,在這兩個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相對來說最近似、最具有可比性的發展中國家裏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促使了這兩個大國取得了引人矚目的經濟增長的成就?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無論在規模、效率,還是在模式等各方麵都與印度有所不同,那麼,是什麼導致的這些差異呢?因此,對兩國經濟增長因素的比較分析逐漸成為了我所關注的焦點。
在談到推動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的時候,經濟改革一般總是要被放在首位的。拿印度來說,從20世紀50年代獨立到70年代末的近30年中,平均經濟增長率隻有3.5%;但是,經過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經濟自由化的改革以後,印度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2002年財政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達到了8.2%。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成果更加明顯。除了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投資自由化、放鬆產業管製、減少壟斷、鼓勵貿易及競爭等市場導向的措施外,財政體製改革特別是稅收製度的改革也是帶動經濟增長的經濟體製改革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但是,憑什麼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稅收增長對於經濟增長在中國和印度到底有多重要?稅收製度改革是刺激還是拖累了經濟增長?國民經濟是否由於兩國不同的稅製設置以及不同的稅製改革道路而得到了不同的增長?各自的稅製設置是否有良好的經濟增長意義?稅收收入的經濟增長效應在中國和印度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中印高速增長的趨勢在未來還能一直保持下去嗎?發展是趨同還是分化?這些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本書正是以比較分析中國和印度的稅收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關係為主題,那麼稍稍具體點說來我想要做什麼呢?
觸摸中國和印度實際
說到稅收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對這方麵的研究是由來已久。從古典經濟學開始,經濟增長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對稅收的作用的研究也於同時起步,足見其意義的深遠。
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基於西方國家實際的理論分析。那麼,當人們想知道中國和印度本文中所討論的中國和印度,主要是指1950年以後的新中國和新印度。在下文討論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時,也會特指近三十幾年的中國和印度。在下文中筆者會說明。這樣的東方國家的情況時應該怎麼辦?它們和西方國家的情況一樣嗎?在處理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時,現有的西方財稅理論的很多判斷很有可能根本不適合中印兩國的國情。本書的目的正是基於中國和印度的實際來探討稅收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