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在戰場上的應用
雖然航空先驅者們在探索動力飛機的升力與阻力、平衡與操縱、發動機等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多突破,但是還沒有取得最終成功。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飛機的最終發明不是由國家財力資助的科學家,而是美國俄亥俄州一家自行車修理工場的修理工萊特兄弟。
一、飛機的誕生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35分,在烏雲籠罩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基爾德夫爾附近的海灘上,傳來了一陣發動機的轟鳴聲,頂著刺骨的寒風,弟弟奧維爾駕駛著他們自製的“飛行者”1號飛機,歪歪斜斜地向前滑出。隨即,它掙脫了地球的巨大引力,離開地麵,騰空而起。12秒鍾後,“飛行者”1號在距起飛點36.6米處降落,飛行高度大約在3—4米左右。在隨後的一個半小時裏,萊特兄弟輪流駕機進行試飛,且越飛越好。第四次飛行由哥哥威爾伯操縱,淩空跨過了260米的距離,持續時間為59秒。
當時在現場觀看這一前無古人之成就的,還有萊特兄弟請來的擔任目擊者的五位朋友。基爾德夫爾海岸警衛站的一名叫做約翰·丹尼爾斯的雇員,在“飛行者”1號離地的瞬間,用相機將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定格在曆史的底片上。航空史學家們公認1903年12月17日這一天,是飛機誕生的日子,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實現重於空氣的、帶動力的、有人駕駛的持續飛行,現代飛機完成機動飛行所必需的一些重要部件,在這第一架飛機上幾乎都能找到。從這一天起,萊特兄弟開創了人類航空的新時代,他們的名字永遠同飛機聯係在一起。
1908年,萊特兄弟終於迎來了他們飛行事業的轉折點。弟弟奧維爾得到了為美國陸軍做示範飛行的機會,而哥哥威爾伯則受邀赴法國和意大利進行航空表演。威爾伯在法國的表演大獲成功,引起轟動。他曾駕機在空中持續飛行了2小時20分鍾。對此,法國人給予了高度評價,歐洲也隨之掀起了一股航空熱潮。這一年,兄弟倆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飛機製造公司之一。1909年,美國陸軍從萊特公司購置了第一架軍用飛機。同年,美國國會正式授予他們國會榮譽獎。
二、飛機與航空事業的發展
萊特兄弟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人們的想象力,特別是一直在航空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卻又屢遭挫折的歐洲大陸,迸發了壓抑已久的潛力,出現了新一輪飛機設計、製作和試飛的熱潮。在短短的十年裏,奇思妙想層出不窮,奇形怪狀的飛機不斷湧現,使人們大飽眼福,出現了單翼機、雙翼機、三翼機,以及現代水上飛機的雛形。在這個時期,世界航空事業充滿著新生命的無窮活力,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最激動人心的是1909年7月25日,法國人路易·布萊裏奧駕駛著他那架25馬力的單翼機,成功地飛越了英吉利海峽。這一轟動性的新聞,標誌著在重於空氣的飛行器的開發、研製的競賽中,歐洲已經超過了美國。
1910年3月28日,法國人H.法布爾在馬賽附近試飛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並把它命名為“水機”。飛機不但順利升空,而且以6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飛了約500米。這架飛機的水平安定麵和升降舵位於機翼的前方,機身隻是兩根長梁,起落裝置為三個平底的浮筒,機翼的上反角相當的大。該機停放在水麵上,就好像一隻振翅欲飛的野鴨子。因此,它的創造者H.法布爾開玩笑似的給其起了一個“鴨式”的名字。從此以後,這種前置尾翼的氣動布局形式,便被人們統稱為“鴨式”了。
看到了飛機不僅能在陸上、而且還能在水麵上起落,有人便萌生了讓飛機在軍艦上起落的大膽念頭,這樣,飛機就能被遠程航行的艦隊帶入遙遠的深海之中,為艦隊提供空中偵察等支援任務。於是,1910年11月,美國海軍開始了在軍艦上鋪設特製甲板進行飛機起降的嚐試,並取得了成功。特別是為了解決著陸這個難點,他們用飛機起落架的鉤子正好鉤住甲板上預先橫起安置的長繩,繩端係有沙袋,起減速作用。飛機拖著沙袋在甲板上滑行一段短距離後就可停住了,現代艦載飛機正是按照這一原理在航空母艦上著陸的。
中國也是航空事業起步較早的國家。1909年9月21日,年僅26歲的旅美華僑馮如駕駛著自己研製的飛機在美國奧克蘭市郊衝上了藍天,揭開了中華民族飛行史上的新篇章。馮如成為首位駕駛自製飛機上天的中國人,他設計出的飛機比美國萊特兄弟的“飛行者”和桑托斯·杜蒙的“14比斯”號晚不了幾年,但首飛時的航程比他們的飛機都要遠。1911年年初,為了“壯國體,挽權利”,他將自己創辦的“廣東飛行器公司——飛機製造廠遷至故鄉,發展祖國的航空工業。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城外的燕塘駕機作飛行表演,因轉彎過急,飛機失速下墜,不幸犧牲,年僅29歲。馮如犧牲後被安葬在廣州黃花崗。1912年11月16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命令:從優照少將陣亡例給恤,並將事實宣付國史館。馮如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