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已成為當今世界旅遊發展的主旋律。鄉村旅遊,正是順應了現代旅遊發展的這一趨勢,迅速風靡全世界。
鄉村旅遊起源於19世紀中期法國貴族間流傳的郊外騎馬遊玩活動。1995年在西班牙的“可持續旅遊發展世界會議”上通過了《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和《可持續旅遊發展行動計劃》,標誌著旅遊業持續發展得到各級政府、部門、非政府機構以及遊客的認可和重視。鄉村旅遊既符合農業持續發展的要求,又為遊客提供了新的旅遊產品,滿足了旅遊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隨著世界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發生了重大變化,旅遊活動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接近自然成為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隨著經濟收入的提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多,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向更高層次和多元化發展,價值觀念、消費觀念和美學觀念都發生著變化,旅遊興趣不再限於人文景觀,而對自然景觀和半人文景觀旅遊格外青睞。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旅遊應運而生。
20世紀後期,鄉村旅遊在世界各國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集休閑、娛樂、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旅遊項目。它可以說是現代旅遊文化中的一項新事物,特別是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規模,並走上規範發展的軌道,顯示出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日本、新加坡、韓國、以色列等經濟發達國家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紛紛將鄉村旅遊提上日程。
實踐證明,鄉村旅遊以其鮮明的特色,在滿足旅遊消費需求的同時,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成為許多國家旅遊業發展的新領域。
20世紀80年代,鄉村旅遊出現在我國的成都、北京、上海等城市周邊地區。鄉村旅遊以其環境美、花費低、路程近的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到農村休閑度假旅遊。開展鄉村旅遊的農村地區利用鄉村自然景觀資源和現有的生活和生產資料服務於遊客,成為農業的有效補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近年來,鄉村旅遊作為一種回歸田園、體驗民俗的旅遊方式,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的青睞。鄉村遊不斷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而且還在直接或間接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成為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已將發展鄉村旅遊確定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
2006年,國家旅遊局宣布,中國旅遊主題為“2006中國鄉村遊”,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
一、什麼是鄉村旅遊——農民致富的橋梁
範例:經營鄉村旅遊成都農戶錢包鼓了兩倍。每到周末,“五朵金花”之一的東籬菊園裏,陳年光的“菊香緣”擠滿了遊客。作為這裏第一個“吃螃蟹”開農家樂的人,他的酒店“菊香緣”,早已名聲在外。
作為“中國農家樂發源地”的成都,迎來了全國旅遊界的目光聚焦。在成都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直接實惠的無疑是經營農家樂等鄉村旅遊的業戶了。據實地調查統計,成都的農戶,經營鄉村旅遊以後的年收入比沒有經營鄉村旅遊時平均高出一兩倍,最多達到3倍。
“要讓城裏人來了就舍不得走。”抱著這個想法,經營者陳年光於2005年投資12萬元開起了農家樂,並在“東籬菊園”正式開放之前一周開始正式營業。生意火暴的“菊香緣”讓陳年光不僅在半個月內收回了除房屋裝修費用外的成本,還獲得了3萬元流動資金。
增收致富的不僅是陳年光一家。據統計,成都鄉村旅遊收入在農民增收中所占的比重達50%以上,而城區周邊的錦江區三聖鄉、龍泉驛區興龍鎮等地的鄉村旅遊收入占當地居民年收入分別達到90%和70%以上。郫縣農科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為苗木花卉業和觀光旅遊,2005年農民人均收入5000餘元;錦江紅砂村農家樂2005年共接待全國各地遊客360.476萬人次,旅遊銷售收入15681.55萬元,餐飲收入13379.326萬元,2005年人均純收入7060元,同比增長16%~20%。龍泉書房村現有村民500戶,戶均有果樹3畝,戶年均收入3.5萬元。其中從事農家樂近200戶,“農家樂”經營時間每年僅25天左右,即每年3月、4月桃花盛開期間,大戶純收入1萬元左右,小戶純收入3千元左右。在農民增收的同時,財政稅收也實現了同比增長,如錦江區紅砂村稅收由2003年的40萬元增長到目前的120萬元。城郊土地的價值也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