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不僅滿足了市場需求,迎合了旅遊業的發展趨勢;更重要的是鄉村旅遊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動力,成為了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幫助農民致富的重要方式。回顧我國鄉村旅遊走過的二十多年的曆程,我們已經完成了產業的第一次積累。但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主要問題是:經營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趨同化、產品層次粗淺化、鄉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亂化和產業組織自發化。
對鄉村旅遊經營管理的認識
一、誰經營管理鄉村旅遊——經營的主體
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從鄉村旅遊地角度,即從旅遊目的地角度進行經營管理,將其作為一個景區,設立相應的管理組織、經營方式和各種規章製度;另一部分是從鄉村旅遊景區裏的從事餐飲、住宿、娛樂、商品銷售服務的各類企業角度,探討管理思路、經營方式、盈利模式、組織機構和相應的管理製度。
本書所界定的鄉村旅遊經營管理是指後者,是鄉村旅遊經營戶的經營管理,即鄉村旅遊景區裏的為遊客提供觀光、娛樂、住宿、餐飲、商品銷售等服務的經營戶所進行的經營管理。我們的目的是幫助鄉村旅遊經營者認識經營環境,理清發展思路,找準服務的對象,設計盈利模式,最終達到經營的目標。
二、經營鄉村旅遊可行性分析——經營門檻
我國鄉村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是不是所有的鄉村都適合經營鄉村旅遊?從經濟學角度看,鄉村旅遊說到底是因遊客空間位移形成的經濟活動,它有一定的規律。經營鄉村旅遊,資源是基礎,市場需求是導向。鄉村旅遊經營戶應該以鄉村自然、人文旅遊資源為依托,以鄉村情趣和農家生活方式為特色,為遊客提供觀光、娛樂、住宿、餐飲等服務。因此在考慮投資鄉村旅遊經營時,應該根據鄉村旅遊的特征和資源條件,結合自身的實際,因地製宜,實事求是地選擇經營項目,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風,簡單模仿,造成投資的浪費。
我國旅遊專家對浙江、四川、陝西、山東、江西、廣東五省進行了大規模市場調查,對1500餘個鄉村旅遊點進行了實地考察,依靠GIS、旅遊流等技術分析,借鑒國外經驗,得出了經營鄉村旅遊可行性的條件:
(一)經營地區位的選擇
鄉村旅遊經營戶在選擇經營地址時,有三類鄉村旅遊地可供考慮:一是年遊客量在10萬人以上的大型景區周邊,尤其是山水型景區周圍的村落備受中老年遊客和自助遊客的歡迎,也是對景區接待設施的一種有效補充。二是環城市遊憩帶(城鄉結合部),車程在50分鍾左右,有一定的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作依托的村落,如山林、廟宇、河溪、農業科技園、特色農產品基地等,以雙休日家庭、親友市場為主體。三是景觀或建築或民俗奇特的邊遠山村,如氣候、水質特別的長壽村,建築布局奇異的八卦村,風俗少見的民族村等,是自駕車、“驢友”市場重點關注的地方。我國目前比較成功的鄉村旅遊經營戶都在這三種類型的景區裏。
根據旅遊距離衰減規律,隨著目的地離開客源地距離的增加,目的地對遊客的吸引力逐漸減弱。鄉村旅遊產品之間替代性強,消費者消費不同產品的消費感受差異小,以提高目的地吸引力來延長空間距離的方法在鄉村旅遊區不完全適用。由於吸引力的有限性,決定了鄉村旅遊區不可能吸引遠程的遊客。短時段休閑遊客是鄉村旅遊客源市場的主體,如果旅遊交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將會大大減少遊客的滿意程度。距離的增加還意味著旅遊成本的增大,這與鄉村旅遊目前“低消費”的特性又是不符的。
吳必虎對國內城市居民不同出遊目的地的到訪率的調查顯示,有91%的旅遊者在距城市15千米的範圍內活動,有近60%的旅遊者在50千米的範圍內活動。在對雲南、四川的一些鄉村旅遊區調查後,我們認為鄉村旅遊區距大中城市50~100千米,公路交通時間在1-2小時範圍內是較優區位。
(二)經營地資源的特色
經營鄉村旅遊依托的是鄉村自然、人文旅遊資源。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需要,淳樸的農家風情和傳統習俗也符合了城市人追求鄉土氣息的願望。鄉村旅遊結合農事活動,開展與耕作、護理、收獲相結合的鄉村旅遊活動,既傳播了農業知識,又增加了城市人的農事體驗,“農家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