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中國作協會員,小小說作家網特約評論家,以下簡稱陳):你的小說,大多呼喚愛心與善意。你這種愛心與善意,源於何處?它對你的人生事業文學帶來了哪些影響?
曾曉文(南開大學文學碩士,美國Syracuse大學科學碩士;現居多倫多,從事信息技術管理工作,任加拿大中國筆會會長,以下簡稱曾):愛心與善意,源於內心深處。童年時由於祖輩和父輩經曆坎坷,屢受冷眼和欺侮,渴望愛心與善意,但所獲甚微,便痛知其價值和意義。寫作,常是人們用文字微妙地反複地表達童年渴望的手段。出於愛心與善意,盡力避免與他人可能產生的衝突,生活趨向平和,事業變得順遂,創作逐漸成熟。
陳:你說過:“生活似網,既然都是網中人,那麼使彼此連接的不應是荊棘,而是溫柔的手臂,同時別忘了以一臉的陽光和微笑普照周圍的每一個人。”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到處充滿了陷阱。作為一位作者,回避不是辦法。你是否打算在今後的寫作中,也描繪一些生活的苦難呢?
曾:1996年,在創作的早期,我寫下小說《網人》的得獎感言,這段話是其中的一部分。十五年過去了,網絡上荊棘密布,正如您所說,“現實是殘酷的,到處充滿了陷阱”,讓我不得不感歎寫作者聲音的微小。在後來的寫作中,我描繪了許多生活的苦難,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200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旋轉的硬幣》,200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夢斷得克薩斯》(又名《白日飄行》),2010年發表的中篇小說《遣送》等。在這些作品中“純粹小人物”經曆種種人生掙紮,但對“愛心與善意”的人性追求從未泯滅過。苦難似乎使生活一度變成灰燼,但隻要還有幾點愛善的火星,生命之火還會被重新點燃。
陳:網絡文藝有很多新的審美特征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關注、研究和論說。它和高科技密切結合,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而快速發展和變化。它在創作、傳播、閱讀、存儲等方麵,都有和傳統紙質文學作品不同的審美特點和審美作用。它有超強的傳播力,有數字巨大的審美創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變化和快速發展著,審美感染力和影響力巨大得驚人。據統計,中國網民總數已達4億,其中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1.62億,占網民總數的40%多。你從事信息技術管理工作,你認為網絡是否會取代傳統文學與紙質文學?網絡給人的精神會帶來哪些影響?
曾:我想網絡不會完全取代傳統文學和紙質文學,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不會。我雖然從事IT業,白日裏在公司忙於把數據庫網絡化,晚上卻偏愛閱讀紙質圖書。網絡對世人生活、對傳統文學與紙質文學的巨大影響毋庸贅言,但網絡是大海,常常泥沙俱下,在提供汪洋信息的同時,也考驗人們迎浪搏擊的信心、披沙淘金的能力,還有對真金的鑒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