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
————鍾離權
太清宮裏,此時以武論道已是達到了高潮,三個架起的比武台已經撤去兩個,還剩中間那座台子之上,兩個道人鬥得正烈。
其中一個一身褐色道袍,英俊的臉上,一縷黑色長須,麵弱冠玉,眼若寒星,頭頂朝天冠,雙手手腕之上係著一條串珠掛玉的褐色瓔珞,後背上背著一把綻金色仙劍,仙劍之上雖被一條長長的金黃色絲帶纏繞,但仍掩不了那仙劍時不時漏出的霞光,正是道教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北邙山純陽宮的呂純陽呂道長。
再看對麵與之對敵的那人,一身黃色八卦道袍,頭頂一個三角體的黃色帽子,帽子正中間,一個太極圖案快速的旋轉著,尖瘦的臉上,一雙丹鳳眼,兩撇八字胡,腳踩麻布鞋,手握一柄古銅色木劍,隨著道士口念法決,那木劍之上黃光隱隱,形成一層層土黃色防護,護住道士全身,此人乃是號稱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清虛宮的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道長。
兩派都是近幾百年剛剛崛起的名門大派,這與當年龍虎山和武當山撤出中原勢力不無關係。當年如日中天的武當派和龍虎派突然撤出九州,南下昆侖,整個九州修道門派一片嘩然。
趁著兩大門派南下留下的勢力真空,各個門派紛紛派出各派的精銳,搶占地盤,為此,九州各派兵戎相見,整整鬥了幾十年才平穩下來,其中發展最迅速的就是純陽宮和茅山宗!
其中純陽宮的教廷北邙山位於洛陽城北四公裏處,山上古木蒼翠,環境優美,為道教天下七十二福地之第七十福地。北邙山雖然不高,名氣卻不小,據傳,上古之時,老子曾在此建觀傳教並建有上清宮和下清宮兩宮,上清宮為老子煉丹之所;下清宮位於上清宮南,青牛峪之腰,又名青牛觀,為老子騎青牛西出函穀關的始發地。隻是後來人間界曆經大戰,上清宮和下清宮沒有留存下來。
古老的傳說沒有了佐證,虛無縹緲的令人無法信服。不過張道陵在此修練過,可是有根有據,並且大唐王朝建國之初,北邙山還被張道陵列入龍虎山正一道的“二十四治”(傳教點),隻是後來龍虎山與武當山合並成立天道教,龍虎山勢力撤出北邙山南下昆侖。
沒有了龍虎山的壓製,純陽宮漸漸的發展壯大了起來。純陽宮建於大唐之初,現任掌教乃是呂純陽呂道長,相傳其曾中過唐初的進士,當過地方官吏。後來,他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隱居北邙山,四十歲遇到隱仙宗火龍真人,學的天遁劍法,六十四歲遇到散仙鍾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成立純陽宮,傳教立派,教化世人,普度眾生。乃是當代劍術第一人,被稱為劍仙。其內力也深不可測,據傳已經達到了練神還虛中期,離後期隻有一步之遙!
而今日與其對戰的,也是附近一帶的有道之士,王屋山清虛宮的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一套上清劍法及符籙已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與四大天師相比,也僅僅有一線之隔。
兩人此時在台子之上已是鬥得難解難分,呂純陽那柄仙劍已然出鞘,隻見呂純陽手握仙劍天遁,口頌法訣,腳步來回變換,那被黃光籠罩的劍氣裏,時有海浪拍岸之聲,緊接著滔滔江水從天而降,然後整個天遁劍氣猶如一條江河上遨遊的金黃色巨龍,向著司馬承禎裹浪而來。那浪花中散發出來的絲絲濕潤的氣息打在眾人的臉上,猶如一雙溫柔的手正撫摸自己的麵龐,眾人還沉浸在那一絲柔滑之中,緊接著一股熱氣撲麵而來,打在人臉上生疼,隻見那滔滔的江水,已然沸騰了起來,並升騰起無邊的熱氣,連那黃色巨龍也籠罩在霧氣中,若隱若現的黃光一閃而過,卻完全分不清哪裏才是龍頭真正攻擊的方向。
“好一招飛蛇騰霧,不愧為劍道天下第一!”司馬承禎讚歎道,深知天遁劍術綿裏藏針,虛實難測,所以不敢硬拚,隻是從懷中掏出一張張土黃色的符籙,以上清古劍為引,口誦法決,發動起來,頓時一道道黃光裹紮著黃土的氣息猶如一座座天然的堤壩,圍向了那滔天的海浪,正是五行之中的水來土掩,老道那帽子之上更是貼了一張金黃色符籙,隨著老道口頌法決,那金黃色的符籙金光大勝,然後那帽子之上的太級圖案快速的旋轉了起來,帶動著老道胸前還有那袖子之上的太級八卦都旋轉了起來,老道一張張金黃色符籙從手中飛出,像一片片龜甲一樣,圍著他周身旋轉著,護住他的全身,然後又一張張金黃色的符籙頂上了那幾欲衝破堤壩的海浪,使得天遁劍氣不得寸盡,在呂純陽天遁劍法的綿延不斷的攻擊之下,居然能夠進退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