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鎮遠上(1 / 2)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

自從九州結界形成以後,這人間界中雖然很少再見大魔大怪作亂,但是九州之內各個部族之間卻是摩擦不斷,朝代也是幾經更迭。到了近世,所知有四大部落,北方匈奴,西方戎狄,南方蠻夷,中原華夏氏族,各大部落之間為了王權,仍戰爭不止。後來李淵統一九州,建立大唐王朝,定都洛陽,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部族混戰局麵。

相傳道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所以大唐王朝自建國始,奉老子為先祖,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李姓是為國姓。並花重金舉全國之力,在道祖之鄉真源郡建設無上道德宮八百餘頃,並將祖宗靈位供奉在道德宮之中,又將道教奉為國教。一時之間,修道之風,在整個華夏盛行。而真源郡由此迎來了迅猛發展的契機,逐漸由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變成了一個人口達幾十萬的大郡,每年的祭祖大典,更是熱鬧非凡。

據傳李淵當時能夠一統華夏九州,得益於兩個人的輔佐,其一,龍虎山張道陵,張天師。其二,武當山張三豐,張真人。奉老子為先祖,也是兩人建言,為的是對外宣揚皇權天授,以便能夠更好的凝聚九州黎民。建國後,李淵封張道陵為護國大將軍,統領軍務。封張三豐為國相,統領政務。張道陵與張三豐實為忘年之交。

後張道陵辭而不受,掛印仙去,並將護國將軍之位傳於大弟子譚鎮遠,將龍虎山托付於好友四大天師排行第二的太極左宮仙翁葛仙翁葛玄,其離別信中,有意將龍虎山和武當派合並,以便博采眾長,外可協力壓製九州外的邪魔,內可匡扶國道。此舉雖然受到了龍虎山各大弟子的強烈反對,怎奈師命難違,最後兩教在張三豐和葛玄葛天師的努力推行下,和而為一,是為天道教。張道陵成為上千年來,最後一位羽化登仙的仙人。

張道陵座下有五大弟子,大弟子譚鎮遠,精通劍法,正一真法修為最高,其妻乃是張道陵之女,譚鎮遠的小師妹張箬婷。兩人大婚之時,張道陵將三五斬邪雌雄劍,一雌一雄,分別贈給兩人。張道陵仙去後,譚鎮遠為護國大將軍,統領全國軍務。二弟子雷風,心思縝密,為人果敢,道法天成,卻又時而玩世不恭,乃授其陽平治都功印,統領王城左右翊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左右禦衛共十二衛禁衛軍。三弟子王長宗,精通天文之學,黃老之術,授其量天尺,被王朝封為鎮西大將軍,統領龍甲軍,鎮守九州結界西方。四弟子趙升,擅長符篆及驅鬼之術,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並將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傳給了趙升。趙升是為平北大將軍,統領虎賁軍,鎮守北方,防止北方邪魔踏入九州結界。

四大軍區,張道陵座下弟子占其三,隻有東方海外,水師提督一職,由張三豐的五弟子音思頌統領。曾經的龍虎山受皇上恩寵和器重可見一斑。

後來,由於九州結界愈發的不穩定,而且洛陽龍氣大有枯竭之意,張三豐乃辭去相位,並將朝中事物交與大弟子邱元清,然後踏遍九州內外,尋找破解之法。

張三豐離開之時,大唐王朝已立五世,新任國君乃是剛剛登基不久的大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天生聰慧,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知曉音律,擅長書法,儀表雄偉俊麗。

張三豐辭別之時,李隆基帶領朝堂百官走出洛陽百裏,為張三豐灑淚送別。

李隆基自登基始,謹遵先祖遺訓,扶持道教,勵精圖治,任用賢才,整頓軍紀,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推廣胡服,將整個華夏治理的有條不紊,九州黎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繁榮一時達到頂峰,被稱為開元盛世。李隆基由是被尊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是為唐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