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 / 3)

劉邦平定天下,返回洛陽,得意高興數日,忽然又產生顧慮,召來張良、陳平秘密商量了一夜。

第二天,劉邦到在韓信營中。韓信認為自己扶助劉邦奪取了江山,功勞應屬最多,劉邦對他必定有特別的封賞,頂盔貫甲穿戴大將軍的裝束興衝衝地出來迎接。

劉邦笑嗬嗬地對韓信說:“將軍屢建大功,我決忘不了,現在休兵養民,不再征戰,將軍可以交回大將軍印鑒了!”

韓信萬萬沒想到劉邦會削奪他這個大功臣的兵權,霎時腦中一片混沌,無奈地交出兵符印鑒。

劉邦接了印鑒,又對韓信說:“我知道將軍是淮陰人,就封你為楚王,請將軍去鎮守楚地吧!”

韓信明白過來,知道劉邦記恨自己曾經在齊地擁兵自持、要脅齊王封號不去廣武增援合擊項羽的前隙,既然與主公有了隔閡,不如衣錦還鄉罷了。韓信忍了委屈領了楚王印返往故土。

回到楚地,韓信為當地百姓做了些有益的事情,受到百姓的尊敬愛戴。韓信為了贏回劉邦的信任,約了劉邦分封的滅楚勇將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苪等聯名上書,尊漢王劉邦為皇帝。

劉邦得到上書大喜,在汜水(今河南境內)南麵祭拜天地,即大漢帝位,定都洛陽,立呂雉為皇後、劉盈為皇太子。劉邦把家裏的父兄子侄、新納的眾多妃嬪都安排到皇宮裏,共享榮華富貴。

又一日,有一個叫做婁敬的隴西邊防戍卒由劉邦帳下的將領虞將軍推薦求見劉邦。劉邦有意廣納賢才,叫他進殿來見。婁敬衣著樸素,卻生得相貌清秀,劉邦看著十分順眼。婁敬諫言說洛陽做都城不妥當,因為洛陽地形不好,應該遷都關中,關中地方背山臨河,四麵可守,倘遇突變,可以緩衝應對。

劉邦反問:“你口口聲聲說洛陽地形不好,周朝建都洛陽,不是成就了幾百年的基業嗎?”

婁敬說:“皇上當今取得天下與周朝時大不相同。周文王之前,他的先輩積善成德十幾代,天下人紛紛主動歸附。等到周文王的時候,呂望、伯夷這樣的賢人都前來輔佐他。周武王伐紂,不約而至前來會師的諸侯百餘個。周朝敢於在洛陽建都,是因為它有德政基礎,四方諸侯、外族首領、全天下百姓都仰慕它的道義,心甘情願侍奉周朝天子,無不歸服,所以周天子不必依仗地形的險阻維護江山社稷的安全!皇上建國與周朝迥異,您從沛縣起兵,攻秦滅楚,戰爭進行了近十年,生靈塗炭,白骨遍野。現在百姓哭聲尚未斷絕,四方餘亂時有發生,國家根基沒有鞏固,我以為皇上應當在關中建都,憑借關中險要的地形維護天下統治,利用關中富饒肥沃的土地修養生息。洛陽雖好,卻是有根基可王、無根基易亡啊!”

劉邦聽了婁敬的話深覺有理,卻又一時難下決心,便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眾大臣多數是山東人氏,不願意背井離鄉到關中去,紛紛說洛陽是周朝幾百年的故都,風水著實很好,不必遷都。劉邦拿不定主意,派人請張良過來詢問。張良此時已賦閑在家,他扶佐劉邦平定天下後,便辭官不做閉門不出謝絕與同僚來往了。可劉邦信任張良,每當遇到重大的事仍是習慣找他拿主意。

劉邦把婁敬的話與群臣的觀點對張良敘述一遍。

張良說:“婁敬的話確有道理,關中左有崤山、函穀關等險地,右有隴蜀天險,三麵據險,易守難攻,而對外用兵卻又一門打開,暢通無阻,地勢得天獨厚,可謂金城千裏,號為雄國!”

劉邦聽了張良的意見拿定了八九分的主意,但他還想聽聽另一位謀士陳平的見解,就令侍從再把陳平叫來。

Tip:收藏+分享呂後與陳平,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