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河港口與城市群經濟發展(1 / 3)

法國著名曆史學家馬代爾曾經說過:“今天,每一個超級城市都直接麵對世界、傾聽世界的聲音,追逐世界的潮流。”當踏入天津這片熱土時,一個日新月異、生機勃勃、活力迸發的新天津就出現在我眼前,尤令我感歎的是港口特別是優良深水海港以其豐潤、壯闊和奔湧帶給海港城市的文明、力量和財富,深刻體會到港口之於城市、之於經濟、之於開放意味著什麼。毫無疑問,港口已成為今天臨港城市和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綜合運輸樞紐、現代物流節點,成為推動城市群發展的重要輻射源和承載平台。縱覽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曆史,我們看到,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總是伴水而生、沿海而興、依港而榮。無論是日本的東京經濟圈還是美國的紐約經濟圈,以及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圈,無不是依托發達的水運交通而撐起走向世界的金橋,並憑借其優良港口的集散輻射功能而提升區域綜合實力和城市形象及知名度的。

海港催生了現代區域和城市群經濟的繁榮,而內河則蘊育了燦爛悠遠的人類文明。正如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在漫長的曆史浸潤中,內河作為水運交通的骨幹航道及通江達海的能力,將一座座素來偏隅一方的城市推上了曆史的舞台,但凡水運史上閃現的海外貿易、客旅之行等繁華章節都離不開她的濃墨重彩。長沙作為中國唯一城名和城址曆經3000年不變的曆史文化古城,其文化源遠流長與奔流不息的湘水密不可分。湘江連結著洞庭湖、瀏陽河及資、沅、澧等大小300多條河流、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年均降水日152天,港口年平均水位29.59米。終年不結冰的發達水係和充沛雨量,造就了長沙港口開埠2200年舟楫潮湧、商賈雲集的曆史盛況。長沙自古就是全國四大米市之首、五大陶都之一。唐代湖南漕糧集中在長沙發運,有“三秦之人待此而飽,六軍之眾待此而強”的美譽;晚唐長沙銅官窯的瓷器沿湘江達揚州、寧波,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日本、朝鮮、東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十多個國家;湘繡、菊花石、花炮等長沙名優商品也通過奔湧不息的湘江水流向全國乃至境外。“長沙十萬戶,遊女似京都”的繁華市景真實地寫照了當時長沙水運發達而繁忙的空前盛況。

近年來,麵對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運輸格局的嬗變給內河運輸帶來的衝擊和挑戰,為再現長沙港的曆史光彩,我們規劃用地2000畝,實施了“整體搬遷,建設新港”工程,把港口建設與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短短五年,長沙新港已規劃建設貨運泊位14個,其中千噸級泊位11個,港口年吞吐能力集裝箱20萬標準箱,件雜貨物500萬噸,成為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在新港的建設與運營中,我們緊緊抓住全球水運一體化和日益融合的機遇,主動與上海港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共同組建了長沙集星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構建江海航運聯盟,極大地提高了長沙新港的航運能力。如今,從長沙港出發到上海港1540公裏隻需72小時,通過上海港,從長沙啟運的貨物可以抵達日本、韓國、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通江達海,物流全球的航運網絡。同時,我們在港口建設中,注重港口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相配套銜接,長沙新港已與京珠高速、長常高速等4條主要公路幹線相連,與黃花國際機場直通,規劃長沙鐵路貨站新址也位居其中,形成了以港口為中心的水陸空互為配套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

多年的市長生涯,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個港口給一個城市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城市群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港口的振興和建設必將直接影響和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優化。這幾年來,我們緊緊依托港口良好的運輸和地理區位優勢,著眼長株潭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和互補發展,積極推動港城一體化,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在港口區域建立了長沙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港物流園區和金霞海關保稅物流中心,集運輸倉儲、裝卸加工、配送聯運、信息商貿、金融結算於一體,為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集散中心揭開了新的篇章。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工程機械、汽車、家電等臨港工業產業集群,引進了2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長沙直接投資辦廠。“十五”末長沙港吞吐量比“九五”末增加近7倍,年均增長30%以上。港口經濟腹地直達長株潭,並延伸湖南全省及以上海港為龍頭的長江經濟帶。2005年長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9位,以長沙為核心的長株潭城市群成為湘鄂贛最具發展爆發力的城市群,去年長株潭地區經濟總量達2412億元,占湖南全省的36%。“十一五”期間,我們還將完成新港二三期工程、水上客運站和湘江航電綜合樞紐建設,到2010年港口年吞吐集裝箱能力達30萬標準箱;完成新港物流園區和霞凝港物流保稅中心建設,建成長沙火車站貨站,接通沿江大道直通湘潭株洲,形成更加互通快捷的綜合運輸體係。

我們深知,長沙作為內河港口城市與兄弟港口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港口建設與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方興未艾,我們迫切需要與會各港口城市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迫切需要各位領導和專家的指導與關心。當前,正值我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必將給具有經濟腹地廣、運輸成本小、汙染能耗低的內河航運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我以為,大力發展內河運輸勢在必行,恰逢其時。我們衷心期待,能夠通過此次中國港口城市市長高峰論壇,就進一步推進內河航運發展,加快港口建設,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以下共識:

——優化內河港口布局、船舶結構和運輸結構,構建布局合理、快速高效、幹支相連的內河航運體係。目前,我國內河航運建設相對滯後,水運的優勢和潛力尚未充分發揮。應進一步加大內河航運建設投入,科學規劃內河港口布局,整合港口資源,淘汰一批設施落後、噸位低、功能重複的小型港口,建設一批噸位高、專業化港口泊位。加強航道建設,對重要幹線航道和支線航道進行重點整治,提高航道等級和通航能力。大力優化運輸結構,積極推行大型化、標準化、環保型內河船舶,大力發展內河集裝箱運輸,提高機械化裝卸水平。推進港、航、船協調發展,實現內河航運幹支相連、成網直達、物暢其流。

——加強內河航運與海港、海運的全麵競合,實現河港與海港間的互通聯動、既分工又合作的無縫隙對接。河海相連,河運和海運是曆來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加快建立內河港與海港的全麵競合機製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促進區域合作。一方麵,內河港要著力圍繞沿海主樞紐港來建設,通過合資、合作、聯運、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等方式,加強與海港、海運的對接,甘當沿海主樞紐港的配套港和服務港,實現內河運輸直達江海、物流全球。另一方麵,海港要善於利用和發揮內河港優勢,把內河航運作為集疏運貨物的重要方式,不斷延伸服務半徑和服務功能,進而帶動內河港和內河腹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