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調查思考(二)(二)(1 / 3)

一、銅官窯陶瓷瓷文化考究:陶瓷釉下多彩是銅官窯獨步一時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和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分水嶺,開辟了陶瓷曆史的新紀元

長沙銅官窯古遺址位於銅官鎮至石渚湖一帶,該遺址係1956年湖南省文管會在文物普查中發現;1957年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馮先銘、李輝柄兩先生進行調查後確認為唐至五代時期不見文獻記載的民間製瓷遺址,距今約1200多年;1988年1月13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發價值。

(一)銅官窯陶瓷的曆史淵源及其發展。銅官窯陶瓷曆史源遠流長,早期為“南青北白”中青瓷地方品類,默默無聞;盛唐時期首創釉下多彩和釉下彩繪,創立“彩瓷”後,獨樹一幟,與青白瓷器三足而立,迅速成為三大出口陶瓷之一。

銅官製陶究竟始於何年,無甚稽考。經故宮博物院、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南省博物館對窯址多次考古發掘的地層關係和國內外大量考古出的“元和三年”(808)罐耳範,“大中九年”(858)釉下彩繪飛鳥瓷壺等紀念銘文考證,古長沙銅官窯創燒於唐代初期,盛於中晚期,終於五代。鼎盛時期為中國五大陶都之一,沿湘江兩岸,十裏陶城延綿不竭,焰火不止。唐大中年間,弘文館校書郎李群玉曾作《石瀦》詩:“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塵濁洞庭。迥野煤亂飛,遙空爆竹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描繪了當時銅官窯的興旺景象。

根據已經出土的銅官窯陶瓷製品考證,銅官窯陶瓷大致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初唐時期(公元618一684年),瓷器大部分是開片青瓷和陶塑藝術品。如十二生肖、鎮墓獸、侍女、樂俑、胡人、駱駝、車馬等。第二期為盛唐時期(公元684—756年),以素釉青瓷為主,並開始出現彩瓷。第三期為中唐時期(公元756—840年),在從單色釉到多色釉燒成功的基礎上,研製出釉下彩精堪瓷品,並以格言、警句與五言、六言句為內容的書法裝飾瓷器,在陶瓷工藝中已形成新的形式,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第四期為晚唐時期(公元841—907年),造型趨向纖巧多變,裝飾流行於花鳥畫、印花、壓花以及單形式的渲染畫和彩釉畫等特有風格。到五代時期,黃巢起義,外商橫遭殺害,外銷受阻;長沙窯產品大部分瓷化程度差,脫釉現象多,不如邢窯之細白和堅致,且湖南衡州地區的蔣家窯、瓦子墩窯及嶽州洞庭湖一帶,大量燒製類似越窯的青瓷製品,給長沙窯的國內市場帶來了很大威脅;再加之長沙窯規模很大,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原料、燃料日漸匱乏,迫使窯主們不得不改遷窯址或另謀生路,導致長沙窯晚期趨向衰落。元末明初,長沙窯回光返照,繼承和發揚了多色釉的傳統技藝,特別是對銅綠釉、寶石藍釉、橘黃釉的研究很有造詣,並創製了器型多變,釉似流霞、色彩鮮豔的琉璃製品。清末民初,銅官鎮陶業生產趨向高峰,發展到十二條龍窯、六百多製陶工人,號稱湖南的陶都。但民國時期,長沙窯陶瓷又受到斫傷,藝術風格一落千丈,瀕於窯沉倒閉。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四十年來的恢複、改造,生產規模、製造技術都有了飛躍發展,優秀傳統技藝得以複興和發揚,而且在國內首家研製成功白炻器、芝麻釉炻器和精細鐵炻器係列產品,沿著中古時期開辟的陶瓷之路,遠銷美、加、歐、港澳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曆經千年滄桑的長沙窯又重展英姿。

(二)銅官窯陶瓷的主要工藝特點。與同時代的青瓷和白瓷相比,銅官窯陶瓷工藝獨步一時,胎、釉及釉彩特點鮮明,製作方法形式多樣,裝飾工藝獨具匠心是其陶瓷工藝的顯著特征。銅官窯陶瓷工藝的獨特性是銅官窯陶瓷創新性的集中體現。

在胎、釉及釉彩上,長沙窯製品有瓷胎與陶胎之分。陶胎土質不純且帶砂,燒成後呈褐色或鐵灰色,斷麵粗糙、吸水性大,習稱缸瓦胎。瓷胎大多呈灰白色、香灰色、青灰色,化學組成相似於浙江青瓷和景德鎮瓷器,是具有南方鮮明特征的一種屬富氧化矽質的瓷胎。少數產品在灰白色胎上施以微泛青色的白釉,有的還先在坯體上塗抹薄層白色或淡灰色化妝粉,然後施釉,以增加釉色亮度,襯托彩繪圖案裝飾效果。釉有青、醬、白、綠、紅和三彩釉等。在製作方法上,大多以轆轤輪製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壺柄、貼花等用單模或分模、手捏製成,還有采用雕刻、鏤空、堆塑、範模壓鑄等手法。器物造型除圓形器外,還出現了花形、瓜果形、仿動物形態和適應胡人喜愛的金屬器式樣酒壺和酒盞。品種繁多,造型豐富,前期產品形態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後期產品形態趨於雋麗,有一種出新意以應時宜之勢,大都具有雄渾瀟灑的唐代韻律。施釉方法主要用蕩釉、浸釉、淋釉、滴釉和塗釉。在裝飾工藝上,以釉下彩繪花(包括書法題字)、釉上彩繪(外表不罩釉)、塊狀浸釉(或附加模印貼片)、潑墨(彩)渲染等手法作為主要特色。尤其以釉下多彩工藝為主要標誌,是長沙窯裝飾工藝獨具特色的新工藝,成為一千多年前長沙窯獨步一時的偉大創舉。

(三)銅官窯陶瓷文化地位考究。銅官窯是陶瓷釉下多彩的發祥地,並第一次將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雕塑、詩詞等融入陶瓷裝飾,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銅官窯遺址為世界陶瓷釉下彩的緣起、發展和製作工藝提供了特殊的曆史見證,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從世界陶器製作的曆史看,普遍具有一萬年以上的曆史,中國陶器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曆史。但瓷器卻是中國的獨創發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開始出現原始青瓷;到東漢時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發展,唐朝政治穩定和經濟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陶瓷業的發展,形成了“北白南青”的兩大窯係,但色彩單一,陶藝相對較為簡單。銅官窯“彩瓷”出現後,中國和世界陶瓷藝術進入一個新的境界,銅官窯產品由此而成為中國和世界陶瓷史上的分水嶺,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

銅官陶瓷是世界釉下多彩的發祥地。銅官窯陶瓷首創釉下彩新工藝之前,世界瓷器隻有青瓷和白瓷兩大品類,屬於青白兩色瓷器一統天下的局麵。尋求發展古代銅官窯製作者為開辟市場,尋求銅官陶瓷自創並發展了先進的釉下彩繪。釉下彩飾首創於兩晉時期,但迄今為止僅發現少數幾件褐色點彩器物,此後即出現斷層現象。“長沙窯”發明釉下多彩後,打破了以釉色裝飾為主要審美標準的一統天下局麵,並且綜合運用繪畫、堆貼、刻劃、模印手法,創燒出褐綠、紅綠等多種色調紋飾的器物,開創了豐富多彩的釉下紋飾新篇章。

銅官陶瓷最早發明釉下彩繪。所謂釉下彩繪是指以色彩在瓷胚上繪製各種彩色裝飾,施釉後燒製成瓷器,是銅官窯陶瓷釉下多彩的主要表現和標誌。長沙窯釉下彩初創階段,也有在坯體上采用雕刻和繪畫兼並手法,先刻劃出花鳥紋輪廓,然後在輪廓線內填彩,使畫麵產生很好的立體效果。據陶瓷專家考證,銅官陶瓷紋飾多樣化前無古人,紋飾瀟灑飄逸,獨步天下。簡筆花草、椰棗梭羅、孔雀鳥鵲、遊魚舞獅、蓮花牡丹、武士樂師、座椅繩床無所不包,且構圖簡潔,造型生動,寫意寫實兼而有之,對唐以後瓷繪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銅官陶瓷最早開創模印貼花。獨具特色的模印貼花是用坯泥做成模印泥片,再用陶土泥上模印出花紋後,粘貼在瓷壺的係紐或流下,再施以彩釉,綜合裝飾。模印技術製作十分精湛,產品規整光潔,人物可數清根根胡須,動植物栩栩如生,建築物富有立體感,堪稱世界陶瓷史上一絕。

銅官陶瓷最早發明銅紅釉燒製。在陶瓷史上有一個淒美的傳說——相傳宋代鈞窯的製作者夢寐以求達到陶藝的最高境界,即生產出正紅的陶瓷製品,卻屢次實驗都遭到失敗。一位老工匠的女兒舍生取義,縱身跳入火爐,終於造出了正紅的陶瓷,取名為“祭紅”或稱“女兒紅”瓷。根據考證,其實早在唐代,銅官窯陶瓷的製作者們在製作過程中發現,高爐的還原焰可以將低價的銅還原成高價的銅,形成銅紅,由此首創了銅紅釉色,這才是宋鈞、元明清釉裏紅及祭紅、郎窯紅發展的基礎。

二、銅官窯陶瓷商業文化考究:銅官窯陶瓷在北邢窯和南越窯精美瓷器激烈競爭中開辟出廣闊的國際、國內市場,其賴以成功的競爭手段無不折射出高超的商業智慧和深厚的商業文化;其產品外銷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商貿發展的曆史見證

銅官陶瓷作為暢銷海內外市場的重要商品,除了在陶瓷文明史上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體現出厚重的文化底蘊外,其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始終貫穿於陶瓷彩繪的創新,古代銅官窯陶瓷業的迅速崛起,陶瓷產品的生產和產品的營銷策略與手段之中,無不折射出驚人的商業智慧和深厚的商業文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

(一)抓住社會文化心理特點進行產品開發,體現出獨特的創新精神,在古老的銅官窯陶瓷上凝固著現代商業文化的精髓。銅官窯瓷器與當時盛行的越窯瓷器和邢窯瓷器相比,胎質白度不高,成瓷溫度低,成品的熱穩定性較差,按界定瓷器的標準,其產品實際是一種瓷化程度不高的半陶半瓷的“炻器”,遠不及越窯瓷器的“類冰類玉”和邢窯瓷器的“類銀類雪”。為彌補產品在質量上的缺陷,銅官窯獨辟蹊徑,敏銳地抓住曾在東晉的江浙諸窯出現但並不為人重視的釉上施褐色點彩或褐色彩繪的瓷器裝飾技術,吸收唐三彩的技術工藝,進行發展、創新,創造了釉下彩的新工藝,新技術,確立了“彩瓷”。當時的文人學士對這一創舉給予了“湘瓷泛輕花”的高度評價。同時,銅官窯陶瓷抓住唐代是詩歌時代的特點,整個社會讀詩、愛詩,喜愛書法的風尚盛行,迎合消費者的心理,以詩詞、歌謠為裝飾題材,把書法、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法引入到瓷器的裝飾,從而開辟了瓷器裝飾藝術的新天地,使銅官陶瓷一舉成為人們競相購買的商品。銅官窯的這種根據社會文化心理特點來進行產品開發的創舉,使其迅速崛起並獲得成功,蘊涵著樸素的商業文化。

(二)以繁多的品種和豐富的款式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滿足消費者需求,體現出執著的開拓精神,在古老的銅官窯陶瓷上反映著強烈的現代商品經濟意識和市場意識。根據地下考古發掘和海外市場的發現,銅官窯瓷器暢銷海內外,在國內,擁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在國外,與邢窯、越窯一起同為我國三大出口瓷窯。在國內市場開發中,銅官陶瓷的製作者以過人的膽識巧妙地開辟市場。首先選擇當時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也是最佳商品銷售市場、商品聚散地的揚州作為市場開拓的主攻方向,然後以揚州為窗口,漸次打開國內外市場。在此過程中,除注重自我營銷外,主要采取了兩大銷售策略:一是采取低價位優勢競爭。從出土的陶瓷器看,一件唐代元和年間的大宗銅官窯釉下褐綠彩瓷壺隻要5文錢,而在浙江嵊縣出土的一件越窯瓷壺,壺上刻寫“價值一千文”的標價銘文。越窯瓷器壺高47.9厘米,銅官窯瓷壺高19厘米,兩件瓷壺大小相差不到3倍,但兩者的價格相差200倍,充分說明了銅官陶瓷產品的低價位。二是滿足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需求。據考證,銅官窯在當時全國諸窯中,產品品類最多,款式最豐富,《中國陶瓷史》評:“長沙窯的瓷器式樣之多,在唐代瓷窯之中少見。”僅以1983年銅官遺址發掘的資料看,壺有8型21式、罐有7型20式、瓶有5型8式,同型同式的器物還有釉色、裝飾題材、裝飾手法的不同,給消費者提供最為充分的挑選空間。在海外市場開發中,主要是針對中、西亞國家居民的生活需要、審美習慣和文化情趣製造專供外銷的產品,大量采用中、西亞風格的彩飾,迎合了海外消費者的生活習慣和審美心理,很快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同與接受,使其在較短時間內由一座普通民窯一躍成為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通過繁多的品種和豐富的款式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要,滿足消費者需求,是銅官窯強烈的商品經濟意識和市場意識在商品生產中的反映,也是現代商業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