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有十三陵,南有明十陵(2 / 3)

僖王陵地宮是成都地區已發現的陵墓中最宏大精美的一座。光從地宮雙扇石門浮雕的九排九顆碩大門釘上,便可見得明代蜀王的皇權意識和明代帝王喪葬製度。曾經陳放僖王棺材的棺台是蓮花須彌座形,台側浮雕有雲龍戲珠圖案,棺室寶頂有淺浮雕百態牡丹芙蓉圖、祥雲、蓮花、佛家吉祥圖等。僖王仰身躺在棺台的棺槨內,仰望這些華美的浮雕時,不知有何感想?

該王陵雖被盜墓賊光顧過,但仍出土了56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一組由琉璃廠窯燒製的儀仗俑,這些五彩的琉璃瓷俑曾經像兵馬俑一樣陣勢威嚴地排列於地宮之中,數百年來,雖經地下水長期浸泡,仍然如剛剛燒出的一般光亮如新。

羅江王妃陵

羅江王妃陵是僖王的第一個王妃趙氏的陵墓,位於正覺山南側平緩的山脊中段。1977年,當地村民在此開挖水渠時,已將陵墓的前室和中室破壞。1979年冬天考古學家前往清理發掘時,發現該陵墓的地宮建築跟僖王陵非常類似,平麵布局為二重殿四合院布局,整個地宮依次由前庭、正殿、後庭、後殿、棺室組成,墓室的進深為14米,正殿配殿皆大量使用綠色琉璃瓦屋麵,地宮建得金碧輝煌,華麗絢爛。

此次發掘共出土文物一百餘件,多為瓷俑和其他瓷器。根據現場探測,還在地麵發現一長約90米、寬約50米的陵園建築。想當初,紅色的圍牆掩映著參天的古木,周圍是幽靜的湖光山色,整個陵園與其他九座陵園遙相呼應,該是一種多麼壯觀的景致。

僖王繼妃陵

僖王繼妃陵坐落於正覺山西麓的台地上,麵朝古湖泊。該陵墓現在的券拱已坍塌,估計被盜的情況也很嚴重。塌陷的王妃陵像一座被廢棄的古城,四周長滿荒草。考古學家們在進行地麵調查時,發現該墓原來也有一座長90米、寬50米的地麵陵寢建築,這個依山而築的宏大建築不知何年何月被破壞了,考古學家僅在荒草中撿拾到一些琉璃瓦鴟吻構件和鳳紋琉璃瓦當,這些東西可以證明當時有高大的明樓建築聳立在陵園中。

黔江悼懷王陵

該陵墓位於正覺山北麵緩坡上,尚未發掘,墓主為僖王的胞兄。20世紀70—80年代,當地村民在陵墓遺址挑土,曾發現用明代大磚砌成的排水溝以及大殿基石和條石等。悼懷王比僖王早死8年,估計其地宮建築也與僖王陵相仿,隻是規模略小而已。1979年僖王陵考古發掘清理小組曾於該陵墓附近采集到一些綠色琉璃建築殘件,證明也有地上陵園的存在,但目前由於受地麵建築、道路、操場及農耕活動的影響,其陵園範圍尚無從考證。

懷王陵

懷王係第四代蜀王,其陵墓在今成渝高速公路北側一淺丘(史稱東景山)南坡上,整個陵墓依山而築,前低後高,該地風景十分優美。據當地村民回憶,1985年時,陵墓的封土仍高達4米以上,而在20世紀30—40年代,墓塚有7~8米高的封土,當地人稱這個大土包為“皇墳”。由於該墓未經發掘,所以地宮現狀和被盜情況(根據正覺山一帶陵墓的毀損情況看,被盜的可能性極大)還不清楚。但從地上殘留的遺跡可以看出,當初的陵園建築非常雄偉,陵園麵積長約275米,寬約140米,整個陵園分成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之間有磚牆相隔和門道相通。在陵園中部遺址,有一個農民建房取土形成的黃土斷麵,上麵可見琉璃瓦屋麵大殿倒塌後形成的厚達一米的磚瓦堆積層,後來從瓦礫中清理出琉璃筒瓦、勾頭、滴水、鬥拱、椽子、板瓦等殘片多塊。地麵調查也采集到一件完整的綠色琉璃瓦龍紋滴水,其工藝及圖案繪製水平皆很高,是明代成都琉璃廠窯的典型產品。根據陵園布局推測,那座倒塌的大殿應為明樓建築。

惠王陵

蜀惠王朱申鑿1472年登上蜀王王位,1493年8月去世,在位22年,其陵墓在芳山東南坡上,現有約3米高的封土。山下原來豎立一塊“大明蜀王壙誌”石碑,1924年該碑移往當時的成都通俗教育館展出,後收藏於四川省博物館。按照明代葬製,這塊壙誌應為惠王墓室中的物品,它被移出地宮,可見該墓的損壞和被盜情況非常嚴重。

從地麵殘留物推測,惠王陵的地麵陵園建築應與懷王陵相同。

昭王陵

昭王陵發現於1991年,因修建成渝高速公路,路基要從陵墓正上方橫跨過,在挖路基時發現了該陵墓,經發掘清理後,搬遷到現僖王陵陵園內異地保護。昭王陵地宮以青石仿照蜀王府地麵宮殿木結構建築修造,進深達21.77米,從大門入內依次為前庭、前殿、中庭。因是夫妻合葬墓,所以中庭以後又分為左右正殿、左右後庭、左右後殿和左右棺室。當初發掘時,此陵墓地表尚存一高度為5米、直徑達33米的大土堆。昭王陵地宮修築得十分華麗,正殿的隔牆為青石高浮雕二龍戲珠影壁,墓室牆體皆彩繪紅牆綠瓦,龍鳳浮雕飾以金箔。左右兩間棺室的棺床均為須彌座,其中昭王的棺床有雲龍浮雕,昭王妃的棺床有霞鳳圖案浮雕。地宮內多處牆身有彩繪的仿木花格窗,牆頂有石刻仿木建築瓦屋麵頂、五瓣芙蓉紋勾頭和滴水,不愧為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