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Dashuifa)是圓明園中的西洋樓景區(Xiyanglou,EuropeanPalaces)的一部分。西洋樓景區的主體,其實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頗具殊趣。大水法西鄰海晏堂,在長春園南北主軸線與西洋樓東西軸線交會處,是最為壯觀的歐式噴泉景觀。
我們熟知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就源自同屬西洋樓景區的海晏堂(大水法西側)門前的噴泉,而並非來自大水法。
【名字來源】:水法即為噴泉(fountain),是其傳入中國初期中文譯名。大水法即為大噴泉。
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龕式建築為背景的一處噴泉群,橢圓形菊花式噴水池內有"獵狗逐鹿"噴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級噴水塔,一齊開放時蔚為壯觀。
大水法建築造形為石龕式,酷似門洞。下邊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水八道;兩傭有十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噴水塔,塔為方形,十三層,頂端噴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銅管,也都一齊噴水。
遠瀛觀大水法北側的高台西洋鍾樓式大殿遠瀛觀,則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蓋的。其門窗均鑲安玻璃,共大小1206塊。遠瀛觀的數十根高大石柱皆為優質漢白玉,尤其中券兩側的漢白玉巨柱,柱頭柱身滿刻下垂式葡萄花紋,刻工精良,枝葉活潑如生,實屬藝術珍品。
觀水法大水法南邊朝北建有專供皇帝觀賞噴泉用的寶座和石雕屏風,名曰觀水法。大水法與觀水法皆建於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後。觀水法位於遠瀛觀中軸線南端,是清乾隆帝觀看噴水景色之地。包括放置皇帝寶座的台基和寶座後的石雕屏風及兩側的巴洛克式石門等。門兩側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噴水的水池。池旁依勢設置各種獸類,呈半圓形,表示獸戰和林中逐鹿等遊戲。
大水法是歐洲人傳教士蔣友仁(P.MichelBenoit)設計和監造的。時中國風在國外盛行,歐洲國家都派遣使者參觀圓明園。乾隆十二年,有使者向乾隆介紹了歐洲的水法,乾隆皇帝便想在圓明園中建築一座西洋化的宮殿,殿內外部都要裝置自動噴水機,由另一位意大利人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介紹友人蔣友仁參加設計工作。蔣友仁的專業是在中國傳教,建築工程不是他的專長,但他學的是數學,並保有許多有關噴水池建築書籍。蔣友仁是利用數學上的知識和以書本上的圖案文字為參考,設計了圓明園的噴水工程並取名為“大水法”。
當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對麵的觀水法,觀賞這一組噴泉的,英國使臣馬戈爾尼、荷蘭使臣得勝等,都曾在這裏“瞻仰”過水法奇觀。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戈爾尼,曾至此處遊賞。據說這處噴泉若全部開放,有如山洪暴發,聲聞裏許,在近處談話須打手勢,其壯觀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關閉大水法的機械給水係統,而改為人工提水,理由是:機械這種雕蟲小技,不足以依靠。乾隆對於科技的態度比雍正還惡劣,認為隻有馬刀才是正確的,仍舊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閉關鎖國。
1793年,英帝國派遣代表團訪清,乾隆對特使馬嘎爾尼勳爵說:清乃天朝大國,不用與蠻夷之國互通有無。而馬嘎爾尼勳爵見識過圓明園並被之震撼後,離開時說:清國就好像一艘破爛的頭等戰艦,沒有好的指揮官,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
1860年(鹹豐十年),包括大水法在內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破壞。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使得其愈加破敗。1910年(宣統二年)後殘存的石屏風雕花石心被載濤運往朗潤園內,1977年運回原處。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殘垣斷壁就是圓明園的象征。圓明園罹劫並經百年風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為主,殘存的巨型雕柱、石龕和石屏風,仍十分醒目、壯觀,成為遊客必到之處。
2008年9月,圓明園公布了官方標識。“圓明園”三個字為篆體,並被演化成圓明園的標誌性遺址“大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