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4年,深秋。官道上塵土飛揚,一隊騎兵護著一輛豪華馬車往
西北疾馳而去,行人無不避讓,恐躲之不及,馬上之人個個衣甲鮮明,
威武不凡。雖然行色匆匆,但隊形不見絲毫混亂。
天色漸漸陰霾,有風乍起。感覺到有點冷,車上之人拉了拉車簾,欲
把興奮和失落連同這渾濁的寒風擋在車外。
“王爺,天要下雨了”一騎飛奔至車旁,雙手抱拳行了個禮。
“還要多久到”車上之人帶著顫抖的聲音響起。
“嗬嗬,王爺,這話您都問了幾十遍了。前麵二十裏就是商州了,如
果明天不下雨應該能趕到”
“嗯,那就在商州住一晚,等將士們休息好了明天繼續趕路”
“遵命,王爺”
“傳令下去,要下雨了,加速前進!傍晚務必趕到商州”
駕!---駕!騎兵絕塵而去,驚起路旁樹上一群歸巢的鳥兒!
深夜,雨依舊在下。
廬陵王李顯憑窗而立,極目遠眺,良久,驛動的心慢慢平靜下來,可
幾絲愁緒又爬上眉頭。
“慧娘,等局勢平定下來,馬上派人接你進宮”廬陵王自言自語的喃
喃說道。漸漸的,廬陵王的雙眸又有了幾分神彩。思緒似又飛回了襄
州。
弘道元年(683)唐中宗即位,次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貶為廬陵
王,遷至房州。李顯從此過上了如履薄冰的日子,整日裏提心吊膽。每
當聽到朝廷使臣到來的消息,李顯總是心驚肉顫,坐臥不安,甚至想要
自殺。揣著煎熬的心過了15年,聖曆元年(公元698)武則天體弱病,
已經七十多歲,聽從宰相狄仁傑的勸諫,心裏也想著兒子,於是李顯又
被召回京城。
公元704年,武則天頒下詔令欲立李顯為儲君,李顯這才帶著一隊飛騎
來到襄州寶林寺還願。當年在房州時,聽王府門客張九齡介紹,說襄州
寶林寺香火鼎盛,有求必應。才帶著韋皇後前去許願,若以後重登帝
位,便鍍其金身。說起張九齡這位大大,老有了名了。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張九齡少年成才,詩詞成就頗高,獨具“雅正衝淡”的神韻,寫出了不
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張九齡才思敏
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
之詩。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膾炙人口。官至宰相,為
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張九齡滿腹經綸,無奈武則天在位,佞臣當權,不意致仕。後偶遇李
顯,倆失意之人把酒當歌,高談人生幾何。後推脫不了李顯盛情所邀,
去廬陵王府做了個門客。
其實張九齡在廬陵王府當差也是提心吊膽,你說你一被貶的皇帝,不
知那天朝廷就賜下毒酒或者三尺白綾,那可是高危職業,開始一直不同
意,說不願為官,唉!李顯那倒黴孩子再三邀請,推脫不過,就拋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