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黃金十年雲乎哉(1 / 3)

不知何人最先把1928年至1937年的南京政府時代,稱之為“黃金十年”,也許從國民黨的眼光看,那是難得的十年。但是即使如此,實在也“黃金”不起來。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在財政、交通、工業與教育上的建設,根本無法掩蓋那十年中,幾乎是連年戰亂、強寇壓境。國家命運的嚴峻,不下於北洋時代,而民生之凋敝,導致哀鴻遍野,以及對整個學術言論自由的壓製,則尤過之。總之,蔣介石基本上要求一個服從的國民,而於此十年之間,從來沒有認真談過基於憲政的民主、人民應有的政治權利、公正的司法以及社會的改良等。(參閱Chi,NationalistChinaatWar,p.29)

許多中外民國史學者把十年南京政府,稱之為一黨專政的訓政時期。其實,斯乃胡漢民的理想,但他遭囚禁與放逐之後,並未能真正地實施,其結果如胡氏所說,成為走向個人集權的軍事獨裁。更精確地說,應是基於特務組織上的軍事獨裁,連國民黨都被“閹割”了(參閱CambridgeHistoryofChina,p.136),此一軍事獨裁的頭頭就是蔣介石。因而蔣氏個人密切關係到整個南京政府的成敗。

外國學者旁觀者清,較易看出蔣介石在知識上的短缺、理論上的淺薄,對國際事務所知極為有限,隻是一個十足的軍人。(參閱Thomson,WhileChinaFacedWest,p.12)其實,連軍人也不“十足”。之所以認為“十足”,因誤認為他係日本士官出身。一個士官畢業生,至少有相當的軍事知識與才能,但事實上,他隻是在振武學校習軍事,與士官完全無緣。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始終拙劣,北伐前期靠會打仗的李宗仁、白崇禧等,北伐後期靠馮玉祥、閻錫山等。他又先後依靠俄國軍事顧問、德國軍事顧問以及美國軍事顧問。所以蔣介石軍事上的成績,如果除去這些人的貢獻,絕對是不及格的。

蔣於困難時,為了解決問題,尚可與能者共患難,但絕不可能享一點安樂,因其個人才智有限,下意識的自卑感,必然對能者疑懼,非除之不能安心。因此像古時候無能的帝王一樣,唯有與皇親國戚和太監們患難安樂與共。蔣介石沒有太監,卻有太監的替身。所謂“替身”者,即可由他隨心使喚而效忠不懈的特務之類。唐縱日記所記蔣於1928年6月16日在紀念周的訓話,可見一斑:

(校長)並且要我們團結精神統一意誌,實質擔負黨的中堅使命,排除一切反革命障礙。統一意誌就是要以校長(自謂)的意誌為意誌、服從我(自謂,以下準此)的主張,一致行動才可以報中國。(《在蔣介石身邊八年》,第9頁)

如此“統一意誌”,除了唐縱輩視為當然外,誰肯呢?汪、胡固然不肯,李、白與馮、閻也不會肯,難怪無法與蔣“團結”了。

蔣介石的皇親國戚孔祥熙和宋子文,似也不能完全以蔣之意誌為意誌,但畢竟有甩不開的“內親關係”,姻親之血更濃於水,在緊要關頭至少可以“一致行動”。宋子文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自有足夠的理財知識和本領。他原是在廣州以及武漢政府的財政部長,蔣把他爭取過來,與宋美齡結婚後,這層關係更加穩固。然而宋在所謂“黃金十年”中,並不能起“黃金”作用,主要由於他對中國問題理解的淺和狹,遠不能和他的西方知識相襯,那些西方知識也就難有“用武之地”,最多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再加上不懂財政的蔣介石,時時掣肘,把國家財政視為個人的軍需,令宋大有秀才遇見兵的尷尬,無可奈何的氣憤。繼宋為財長的孔祥熙,才學固遜,鄉願更甚,更能配合蔣氏無知無能的獨斷獨行。然而無論孔宋,以皇親國戚的地位,主持財政,在法製不健全的情況下,難免監守自盜,孔宋兩家都成為富可敵國的家族,豈偶然哉!

民國十六年(1927)以後的蔣介石,清黨反共,鎮壓群眾運動,早已不革命了,早已是反動派了。美國學者易勞逸稱之為“一個流產的革命”,並謂蔣氏已把國民革命轉化為軍事集權,把國民黨變成一個法西斯政黨。(Eastman,TheAbortiveRevolution,p.39-55)但是他嘴巴上仍然革命不離口,在他嘴巴裏,連革命搞得最凶的共產黨都成了反動派了,無非要繼承孫中山的革命法統。其實他所謂的革命,必須以他的意誌為意誌,所有不服從他主張的人非“逆”即“匪”。這是一種霸道主義,邵元衝在日記中留下一條,頗可透露“蔣幫”的真麵目,那是1931年9月22日星期二,國民黨在九一八事件群情激憤下聚會:

全市黨員在中央大學開會,介石前往演說,中有一人稍施譏彈,季陶即叱令縛跪,介石亦頓足怒罵,是亦不可以已乎?(《邵元衝日記》,第776頁)

“稍施譏彈”,就被綁起來下跪,被“頓足怒罵”,固無一點言論自由之可言,更無人權之尊嚴與保障。蔣介石和戴季陶輩的作風,何異於北洋時代的惡劣軍閥。北洋大軍閥馮國璋、段祺瑞等的脾氣,還沒有蔣、戴那樣暴烈!

北洋軍閥固然是軍閥,國民黨的地方軍頭如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也被稱之為軍閥。蔣介石沒有被稱之為軍閥,因其擁有中央,有大一統之誌,所謂軍閥每指軍事強人割據的“地方主義”。事實上,馮、閻、李輩何嚐不胸懷全國,他們的民族主義不會遜於蔣。他們如擁有中央,作為也不可能輸給蔣。蔣雖擁有中央,有誌統一,但一直很“地方”,隻不過是他“割據”的地方較大、“資源”較多而已。他在1929年元旦向軍校學生訓話,說是“三年前立一個誌,要統一中國,現在做到了”(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第11頁),但不久就發生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以為統一了,其實西南仍然形同獨立,中共蘇區猶在。美國公使在1933年年中報告裏,仍謂國民政府不成其為中央政府,仍然是分裂狀態(NelsonJohnsontoS.K.Hornbeck,June1,1933)。一直到抗戰爆發,同禦外侮,才勉強可說是統一,已經是“黃金十年”的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