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FBI解讀謊言內幕,測謊專家是如何煉成的(3)(3 / 3)

可是,如果是一個說謊者的話,那他在陳述時通常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他已經在頭腦中把假定的情景都想了無數遍了。他絕對不會說:“等一下,我說錯了。”恰恰就是這種在陳述時不願承認自己有錯的舉動,將說謊者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

2.連續數次回答的同一個問題

預先想好一個問題,然後問說謊者,等他給出回答。過一會兒之後,再問他同一問題,接下來再找機會問他第三遍、第四遍……要注意的是,每次提問要間隔一段時間,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因為在這段時間,說謊者的心情往往容易平穩下來,因為他們會想:“我已經蒙混過關了。”

一般來說,大多數說謊者前兩次的答案都是一致的。等說謊者放下戒備,身體慢慢放鬆到正常狀態後,你再第三次提出同一問題,此時說謊者通常會有兩種表現,惱羞成怒或者坦白交代。假如一個人說:“我不是已經跟你說過這件事了嗎?”然後勃然大怒,那麼他多半是在騙你。當然,他也可能這樣對你說:“我還是對你直說了吧,事情是這樣的……”

3.是否提及自身及謊言中牽扯的人名

在說謊的時候,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因此說謊者會本能地將自己從所說的謊言中剔除出去。比如,當安迪問他的朋友卡爾昨晚為什麼不來參加PARTY的時候,卡爾抱怨說:“汽車拋錨了,不得不把它修好。”這時,說謊者卡爾使用的是“汽車拋錨了”而不是“我的汽車拋錨了”,他故意將“我”剔除在謊言之外,以尋求心理安慰。因此,假如你向某人提問時,他總是盡量避免使用“我”字,那麼他就有被懷疑的理由了。另外,說謊者對自己在謊言中牽扯的人名也很少提及。

4.他是否敢直視你的眼睛

高明的說謊者都會牢記前輩的“忠告”,那就是“說謊者絕對不能看對方的眼睛”,所以他們有時會反其道而行,加倍專注地盯著他人的眼睛,甚至連對方瞳孔的放大程度也不放過。因此,假如跟你對話的人會異常地、緊緊地盯著你的眼睛看,那麼你就要對他有所警惕了。

另外,還有一個眼部動作能揭穿說謊者的身份。FBI探員發現,當一個人試圖記起確實發生的事情時,他們的眼睛通常會向左上方看;當一個人的大腦在編造謊言時,他的眼睛往往會向右上方看。這種“眼動”是人類本能的自然反射活動,除非受過嚴格訓練,平常人是假裝不來的。

5.說謊的人喜歡觸摸自己

FBI的浦西頓博士曾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要求實驗對象用謊言回答麵談者的提問,然後工作人員分別記錄這些實驗對象在說謊前、說謊時、說謊後的各個時間段裏的非語言行為,並跟不說謊時的行為進行比較。

浦西頓博士發現:在說謊的時候,實驗對象的回答變得更加簡短,而且還伴有擺弄手指、下意識地觸摸身體某一部位等細微的動作。由此可知,說謊的人很喜歡觸摸自己。

6.聲量和聲調突變

在說謊時,人們為了掩飾自己虛弱的內心,獲得少許的自我安慰,音調往往會不自覺地升高。比如,當你問老公剛剛打電話的人是誰時,他的嗓音突然開始像喜鵲一樣提高八度,那麼你就要有所警惕了。

7.真實表情閃現時間極短

盡管人們維持一個正常的表情時隻有幾秒鍾,但在那些善於“偽裝的臉”上,真實的表情停留的時間更為短暫,如果不集中全部注意力留心觀察,我們很容易被說謊者蒙蔽雙眼。

8.偽裝的笑容說明一切

真誠的微笑看起來是均勻的,尤其是麵部的兩邊會是對稱的,它會牽扯從鼻子到嘴角的皺紋,以及眼睛周圍的笑紋。而且,這種微笑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來得快消失得慢。而偽裝的笑容就不同了,它往往是一側擺出不太真實的表情,而另一側還想做出積極回應的假笑,因為假笑時眼部肌肉不會被充分調動,所以一般也不會有笑紋出現。如果一個人對著你假笑,那他說的話自然是不可信的。

FBI探員支招

也許你會對自己說:“假如我知道在什麼樣的地方找什麼樣的標誌,我就不會錯過它們,那樣,我就少走許多冤枉路。”事實的確如此。通過對非語言信息的學習和運用,你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將會提升一個層次,你的人生將會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