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是什麼因素決定著人類曆史上各文明的興衰進程?(下)
埃及學家通常把古埃及曆史劃分為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和古埃及後期等9個時期,其中前王朝時期是埃及統一之前的文明初期,早王朝時期是古埃及法老統治逐漸形成的時期,古、中、新王國時期則是國家統一。
兩河流域是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的區域,主要指這兩條河中下遊區域,希臘語中稱這塊地方為“美索不達美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地方。其大致區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
兩河流域分成南北兩部:北部稱為亞西裏亞,也稱亞述;南部稱為巴比倫尼亞,也稱示拿。而巴比倫尼亞分成南北兩部分:北部稱阿卡德,南部稱蘇美爾。
兩河流域全年雨水稀少,但每年3-7月份兩河都定期泛濫,而南部的蘇美爾人正是掌握了這個規律,在泛濫後充分利用其肥沃的土壤,大力發展了農業。這一地帶遠古時期居住著許多種族,是幹旱區域,但下遊土地肥沃,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絡,形成以許多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最早的蘇美爾時期由數個獨立的城市組成,這些城市國家之間以運河和界石分割。每個城市國家的中心是該城市的保護神或保護女神的廟。每個城市國家由一個主持該城市的宗教儀式的祭司或國王統治。比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烏魯克、烏爾和尼普爾。阿卡德人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並非蘇美爾人。大概於公元前2500前後進入兩河流域。阿卡德人進入兩河流域時,蘇美爾城邦文明已經進入尾聲,各城邦之間鬥爭異常激烈,溫馬王盧加爾紮克西幾乎統一蘇美爾地區。但是阿卡德王薩爾貢打敗了他,真正統一了蘇美爾地區,建立了君主製的集權國家,蘇美爾城邦時代宣告結束。蘇美爾-阿卡德時代開始。阿卡德王國後期,中央集權已經趨於崩潰,而不少蘇美爾城邦就已經開始複興。蠻族庫提人摧毀了阿卡德王國,但庫提人的統治並不穩固,使得各蘇美爾城邦得以短暫複興。烏魯爾城邦強大起來,趕走了蠻族,並在烏爾建都,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了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烏爾納姆開始自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公元前十九世紀中,阿摩利人滅掉蘇美爾人的烏爾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默拉比(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國家,史稱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年)。至此,兩河流域開始了統一的國家時期。
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裏西姆拉山麓的魯伯爾,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裏,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以及在離德裏北邊50公裏的亞穆納河盆地,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跡。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廣。印度河文明顯然是由鄰近地方或古時的村莊演變而來。采行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農耕方式,一則有足夠的技術在廣闊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獲作物,再則可控製每年一度既會肥沃土地又會製造禍患的水災。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區取得立足點並能應付切身問題,無疑將使人民溫飽,人口數量增加,下一步當然是沿著大河道兩側向前擴展。雖然零星的商業在此出現過,人民仍賴農業為生,除了栽種小麥和六行型大麥外,也找到飼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棗核和些許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跡。馴養的動物有狗、貓、瘤牛、短角牛、家禽等,還可能飼養過豬、駱駝、水牛。象可能也被馴養,象牙的使用頗為普遍。由於衝積平原沒有礦產,礦物有時自外地運來。黃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輸入,銀和銅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賈斯坦)輸入,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綠鬆石來自波斯,另有似玉的白雲母來自印度南部。
古代印度隻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直至摩揭陀日益強大,在今印度北部建立了較大的國家。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麵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係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位於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中亞地區和南俄草原上向印度次大陸西北方(靠近青藏高原阿裏地區)入侵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歐羅巴人種)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印度河流域的早期的城市國家都被毀滅,毀滅者雅利安人重建了新的城市國家,經過長期的戰爭,終於形成了統一的古印度國家。這也可以看到,在河流定居時代,人類爭奪大河流域定居權的殘酷性。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被成為最大的兩河流域,在這裏孕育了傳承至今的華夏文明。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中下遊地區為廣大的黃土地帶。這種土壤質地均一,結構疏鬆多孔,既利於簡陋農具的耕耘,又利於作物根係的深入。土層毛細管發達,孔隙率達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澇能力強。尤其是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礦物質,其中碳酸鈣含量達8~19%,含其他礦物成分不下五十種。這樣的土地是十分利於初期的農業種植的。從地形上看,這一地區地勢坦蕩開闊,對植物的遷移,作物的移栽和保存都是有利的。北方的植物可南移;南方的熱帶,亞熱帶植物中的某些耐寒性較強的植物可順利北遷,使得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植物和作物種類繁多。如小麥、玉米、棉花、豌豆、蠶豆、胡蘿卜、洋梨、核桃、杏、葡萄、亞麻、甜菜。
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人就開始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進行定居活動。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城市國家開始建立起來,這一時期在中國稱為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城址,在黃河流域不斷被發現,其中河南境內的有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台、郾城郝家台、安陽後岡、輝縣孟莊等處。在山東境內,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址有章丘龍山鎮、鄒平丁公村、壽光邊線王村、臨淄田旺村幾座規模較大。登封縣位於黃河中遊河南省的西部,著名的中嶽嵩山橫亙在縣境北部。告城鎮位於登封縣東南,西北距縣城15公裏,穎河與五渡河在鎮西南交彙。這裏地勢依山傍水,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發展農業生產。著名的王城崗龍山古城就坐落在五渡河西岸。這座城堡有東西兩城,城呈方形。西城的西牆長94.8米,南牆長97.6米,城內麵積不足1萬平方米,規模較小。根據這座城堡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時代,有些考古學家認為該城即為古史傳說中夏禹最早建都的陽城。
公元前2070年,中國第一個成熟的城市國家夏朝建立起來,都城就在陽城。陽城很可能是唯一的城市,周邊都是接受統治的許多部落。傳說中禹登上帝位,萬國來朝。其中的萬國,就是許多不夠成熟的城市國家。與其說是接受夏的統治,不如說是外交上的臣服。這個時期總的狀況是,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廣大的衝積平原上出現了許多的城市國家,其中夏是最為成熟的一個,地勢坦蕩開闊使他們很容易建立外交關係,確立了夏為天下共主的局麵。商是一個臣屬於夏的城市國家,通過兼並聯合等方式成長為一個邦聯國家,在公元前1600年滅夏,建立了商朝。內外服製是商朝重要的政治製度,簡單的說:就是商王管理的那個地方叫做內服,是商王真正管轄的地區。外服,就是臣屬的其他邦聯國家,並不是商王直接統治。從這項製度可以看出,接受商王統治的地區不再是一個城市國家,而是一個邦聯,是多個城市國家建立的邦聯國家。商朝末年,各邦聯不斷攻伐,周因此強大起來。周趁商與其他邦聯國家大戰後元氣大傷,發動反叛,不再臣服於商。公元前1046年,周舉兵滅商,建立周朝。周朝建立後,施行分封製,把征服的各個國家都分封給周王室成員或征戰的有功部下。這時候,周與其它諸侯國不再是臣屬關係,而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周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夏商周三國,在一段時間是並存的,開始都是作為城市國家而存在。定居點的開發和爭奪,是他們有了強弱之分,國家也由此不斷走向成熟。
隨著定居活動的展開,農業不斷發展起來。人類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種植,也不斷尋找可以進行農業種植的土地。這個過程使得人類對土地性質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包括土壤本身、土地下的礦石、土地表麵的動植物等。以改造土地為中心的手工業發展起來,開始是青銅器,後來是鐵器。青銅器製造價格昂貴,用於開墾土地也容易損壞,對於土地的開發作用不是很大。直到廉價鐵的出現,人類才有了斬斷大地的能力。因為鐵器可以有效地改造土地,所以人類也有了在土地上修建運河等水利工程的能力。與此同時,人類的農業生產也不再局限於肥沃易墾大河流域上的衝積平原,而是推廣到任何可以進行開墾的土地上,人類由此開始步入大陸擴張時代。
當農業生產範圍不斷擴大時,人類進入了大陸擴張時代。這個時代的地理生產環境是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是把河流性地理生產環境包括在內的。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就是土地是否能夠進行農業種植。,能進行農業種植的土地越多,人類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文明才能發展起來。以前較難開墾的小河流域,能夠修建水利設施的平原、盆地、高原都具備這個特點,隻要不是沙漠、戈壁、沼澤、雪山等不適合植物生長的地方或是地形崎嶇高低不平,都可以進行農業種植。這個時代,人類主要是通過修建運河、開鑿水渠、打造水井等水利工程或是尋找有小河存在的地方,在原來荒無人煙的地方建立村落、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土地平坦的平原、高原、丘陵、盆地等地區都是非常適合建設水利工程的,水利工程可以把大河的水引出滋養新的土地,人類也不再完全依賴大河天然滋養的衝積平原,土地不肥沃的地區也因為河水的引入而肥沃起來。而有小河存在的地方,小河則充當了水利工程的角色。當然,那些被沙漠環繞或是被高大的山脈環繞的衝積平原是無法進入大陸擴張時代的。沙漠無法進行農業種植,高山地勢險要,水利建設的成本太大,所以農業種植無法擴大,人類對土地進一步的了解也沒有條件,也就無法邁入大陸擴張時代。
大陸擴張時代,人類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在新的土地上修建水利工程或是搶占小河流域,在新的土地上推廣農業種植,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是為了爭奪這樣的每一片土地。以改造土地為中心的手工業表現在:修建水利工程、采礦業、冶煉業、製陶業、紡織業等。隨著大陸擴張活動的深入,人類對土地性質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大陸性地理生產環境也不斷擴大。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鐵器階段,鍛鋼階段、火藥階段。
第一階段是鐵器階段。鐵器對比青銅器更為堅硬而且廉價,但是仍不能開發堅硬的凍土以及山地丘陵等,因為開發這樣堅硬的土地,鐵器的損壞程度還是很大的,成本還是非常高。為此,這個階段,人類的大陸擴張活動仍然是東西方向的,還是在北緯30度附近。這時,人類的文明區域是由東到西連成一片的。美洲由於河流性地理生產環境惡劣,所以發展緩慢,仍處在從森林遷徙時代向河流定居時代過度的漫長發展中。在亞歐大陸,已知的世界從東到西分別是:漢帝國,貴霜帝國,賽琉古帝國,羅馬帝國。這片文明區域,地勢都非常平坦,不僅利於農業種植,而且方便東西方文化交流和技術的傳播。從東到西分別是: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吐魯番盆地,圖蘭平原,伊朗高原,環地中海地區。漢朝的版圖擴張,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都是東西方向。漢帝國擊敗了匈奴帝國卻沒有把蒙古高原,中國東北的廣大區域納入版圖就是因為這片土地都是凍土,對於漢帝國來說並沒有適合農業種植的地理生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