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從一連串的偶然開始
史蒂夫·喬布斯之所以能夠成為史蒂夫·喬布斯,純屬偶然。
如果喬安妮·西貝爾(JoanneSchieble)56年前沒有遺棄自己的孩子,人類的曆史上就不會出現史蒂夫·喬布斯這個被萬人景仰的名字。
回望曆史,任何一個取得輝煌成功的人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和“個體主觀能動性”這四個因素的交互作用,缺一不可。但這四個因素往往因著一連串的偶然才得以風雲際會。
喬安妮無奈而悲傷的決定,無意中為這個剛一出生就被遺棄的孩子開啟了日後的榮耀與掙紮之門。她不得不放棄的這個孩子,來自於一段不被認可的異國之戀。
這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卻要從一個名叫阿卜杜拉法塔赫·詹達利(AbdulfattahJandali)的敘利亞人說起。
詹達利出生於敘利亞第三大城市霍姆斯,並在那裏長大,他的家族是一個擁有多個村莊和大量土地的名門望族。
1952年,21歲的詹達利懷抱著成為一名外交官的夢想,漂洋過海來到了與敘利亞相隔萬裏之遙的美國。一年後,他進入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政治學博士。
與此同時,出生於美國格林貝的喬安妮·西貝爾也正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語言障礙矯正專業的研究生。
詹達利與喬安妮相遇相戀。1954年,喬安妮懷孕了。但是,橫亙在這對戀人麵前的卻是無法逾越的重重困難。
喬安妮出生在一個保守的美國南方家庭,喬安妮的父親根本不接受一個來自東方的敘利亞人成為他的女婿,他以取消喬安妮的繼承權來極力反對兩人結婚。當時正值20世紀50年代,未婚先孕是一件有傷風化的醜事,墮胎更是違法的行為。
結婚是不可能的,墮胎是違法的。生下孩子獨立撫養則為社會道德所不容。此刻的這兩個年輕人在經濟上尚未獨立,也沒有能力自行撫養孩子。
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這個孩子托付給他人收養。
當時,社會上有這樣一些服務機構,一方麵為沒有兒女的父母們服務,同時也照顧懷孕的單身母親。自然而然地,這些機構具備了中介的功能,可以為非婚生孩子的收養牽線搭橋。
1954年底,即將臨產的喬安妮孤身一人,從麥迪遜來到了幾千裏外的舊金山。通過服務機構,她決定把腹中的孩子送給等待領養名單上的一對律師夫婦。作為母親,盡管她沒法親自將這個孩子撫養成才,但她希望孩子能夠在一個富裕的、有教養的家庭中快樂成長,接受良好的教育。
這個孩子的命運似乎就這樣被決定了。
1955年2月24日,喬安妮生下了孩子,這是一個男孩。但是,就在孩子呱呱落地後,這對律師夫婦突然宣布,他們想要收養的是一個女孩,而不是男孩。
突如其來的拒絕讓喬安妮措手不及。她隻能聯係等待領養名單上的另一對夫婦。這對夫婦屬於藍領階層,和先前富足優裕的律師家庭不可同日而語。但喬安妮一時也找不到其他的人選。
在接到喬安妮的電話之前,保羅·喬布斯(PaulJobs)和克拉拉·喬布斯(ClaraJobs)已經為領養一個孩子等待了近10年之久。克拉拉因為一次宮外孕永遠喪失了生育能力。
長時間的期待如果還沒有讓一個人絕望,就會讓這個人更加熱望。突如其來的喜訊讓喬布斯夫婦喜出望外。他們忙不迭地滿口答應,承諾一定會善待這個孩子,把他當成親生兒子來撫養。
這個孩子的命運似乎又一次被決定了。
就在雙方準備簽署收養協議時,事情又一次發生了變化。這一次的變化並非來自喬布斯夫婦,改變心意的是喬安妮。
喬布斯夫婦不夠富足,已經讓喬安妮心有疑慮。當她了解到克拉拉沒有上過大學,保羅·喬布斯甚至連中學也沒有畢業後,喬安妮決定,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兒子交付給擁有如此教育背景的一對夫婦。她拒絕在領養文件上簽字。
喬安妮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出於人類本能的一種外群體偏見。她本人和孩子的生父詹達利均聰明過人,屬於知識精英階層。教育背景不佳的喬布斯夫婦顯然和他們不屬於同一群體。喬安妮可以接受孩子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成長,卻不能容忍孩子的養父母在知識素養上的貧乏而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粗俗不堪的人。
人生其實充滿了轉機與變化,並無一定之規。鴻鵠之子也許隻擁有燕雀的誌向,帝王將相也不一定全是世襲而得。但23歲的喬安妮顯然還擺脫不了這樣一種人類根深蒂固的外群體偏見。
喬安妮的變卦讓保羅和克拉拉備感挫折。得而複失造成的心靈傷害遠遠大於從未擁有。保羅和克拉拉不願意多年來的夢想在即將實現的一刻破碎,他們不斷地與喬安妮溝通。當終於得知喬安妮為何拒絕的真相後,他們斬釘截鐵地承諾,盡管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教育背景,但將來一定培養孩子上大學。